最近,在整理过去的资料时,竟找到了一大堆泛黄的稿纸。有报告的发言稿,有政策通知,有随笔散文,还有一些传记类文章。翻开这些略带霉味的资料,真是感慨万千,思绪泉涌。字里行间,看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深刻变化,看到了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发展。几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瞬间,但在人生的历程中却是那么长久、曲折。回首那一段过往,经历过坎坷,却又充满幸运。


看到一份1995年5月份一封村委会致农户的信,信中规定:农民每人留半亩口粮田,其余承包的土地,每亩需上交粮食征购任务330公斤,油菜籽每亩80公斤,棉花每亩30公斤。经济上交部分包括:上交乡村统筹每亩13元,公积金每亩6元,公益金、管理费按人口分摊,人均52.9元,农业税每亩18元。也就是说,农民每种一亩粮食、油料或棉花,需上交各种费用近百元,可见当时农民的负担有多重。

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征收农业税,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农民种田不仅不交钱,还能获得各种种粮补贴。例如,水稻每亩补贴20元,耕地保护费每亩120元,还有秸秆还田补贴、油菜扩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一份40年前东昌乡的工作报告,记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当年工、农、副三业总产值3760万元,其中工业2520万元,上交税金84万元,工资总额325万元,出口产品216万元,创外汇50万美元,企业提留114万元,税后利润60万元。而现在的边城镇(原东昌乡和陈武乡合并)去年的GDP达55.68亿元,工业税收1.7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亿元。数字见证发展,数字见证进步,数字反映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城乡公交定点定时,高铁、地铁方便快捷,连村里都铺上了柏油路。城乡处处高楼林立,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甚至成了城里人旅游的景点。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今昔对比,我留恋这泛黄的旧稿纸,却不留恋当年的工作和生活。

从几十年前留下的一些文章看,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青春的热血与豪情,那些激昂的文字,仿佛是跨越时代的呐喊,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怀揣梦想,努力拼搏的同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信念与坚持。与当下的我们相比,虽然物质条件天壤之别,但那份对理想的追求却是一脉相承的。


看着这些泛黄的资料,我想到了它和我们一样,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容颜,却用笔墨为时光留下了注脚,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快速阅读、碎片化获取信息,而这些手写的文字却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品味,去思考。

将稿纸轻轻叠好,放回原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泛黄的老资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旧稿纸。而对于我来说,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它让我们明白,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它可以继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我们也将在这文字中寻找共鸣,感悟人生!

通讯员 | 张新民

编辑 | 张玥

校对 | 侍文

审核 | 张玮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