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枢密院十号上周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老伙计,“飞鸟”号试验舰上搭载的40毫米电磁轨道炮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款号称是“专打中国高超音速导弹”的武器不停被提及,直接就显露了日本军事科技的野心,更将中日关于它的技术竞争推向台前。



那么,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电磁炮是落后了还是更加先进呢?



中日电磁炮比较

中国电磁炮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以实验室样机为主,2018年,072 II型“海洋山”登陆舰搭载的巨型电磁炮曝光,引发全球关注。



据美国情报评估,该炮口径约60-100毫米,弹丸重达数公斤,初速2580米/秒,炮口动能33兆焦耳,射程超过200公里,可击穿8厘米厚钢板,2023年央视报道显示,中国电磁炮已具备精准打击能力,并在陆基测试中摧毁多层混凝土靶标。



与中国不同,日本电磁炮的研发始于1990年,但受限于技术积累薄弱,早期进展缓慢,2016年后,日本防卫省将重点转向40毫米小口径电磁轨道炮,旨在通过降低技术难度实现快速突破。



其最新上舰的原型炮炮管长6米,炮口初速2297米/秒,弹丸重量仅300-320克,炮口动能5兆焦耳,但轨道寿命仅有120发,且需依赖集装箱大小的电源系统。



这一设计思路与美国截然不同,日本放弃了大口径、高动能路线,转而聚焦防空与反舰任务,利用超高速弹丸直接撞击目标,规避制导技术短板。



例如,日本计划在2028年前推出中口径防空版本,用于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并设想未来将射程提升至200公里,弹丸重量增至10公斤,不过,其当前试验炮的电源系统体积庞大,需占用多个集装箱空间,距离实战部署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技术突破与美国军火巨头的支持密不可分,2021年美国放弃电磁炮项目后,通用原子和BAE公司向日本转移了部分关键技术,加速了其原型炮的测试进程。



两国都在研发电磁炮,但中国选择与日本不同,而是选择了类似美国的高动能路线,强调远距离对地或对海打击能力。



例如,内蒙古白城试验基地的电磁炮曾击穿10米厚混凝土靶标,展现了惊人的穿透力,不过,这一路线也带来技术挑战,导轨磨损问题导致寿命受限,高过载环境使弹丸难以搭载制导系统,目前仍以实心金属棒为主。



而且,中国还在另一技术路径电磁线圈炮上实现了突破,2019年,就有报道披露中国成功试射124公斤弹丸的线圈炮,通过无接触加速彻底规避导轨磨损问题,但该技术尚未公开上舰。



尽管路径不同,中日电磁炮均面临材料磨损、能源效率和制导问题这三大核心挑战,日本电磁轨道炮发射120次后即需更换导轨,中国大口径轨道炮的烧蚀问题同样严峻,日本尝试改进铜合金材质,而中国团队研发的纳米陶瓷涂层技术被寄予厚望。



日本试验炮的电源系统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低下,中国虽在电磁弹射领域积累优势,但高动能需求仍制约舰载适配性。



而且,日本的小口径路线虽降低技术门槛,却牺牲了毁伤效能,它320克的弹丸仅相当于一颗苹果重量,而中国数公斤级弹丸的动能是其百倍以上。



除此之外,中日电磁炮的战略意图也不相同,日本电磁炮的发展与其安全战略深度绑定,面对中国鹰击-21等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日本宙斯盾系统拦截能力不足,ESSM导弹难以应对,转而将电磁炮视为“最后防线”。



在日本电磁炮的宣传视频中,他们的假想敌模型疑似指向中国052D驱逐舰,对中国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被日本电磁炮击中的假想敌军舰

中国则着眼于全域作战需求,电磁炮不仅要能执行反舰任务,还要能打击陆上目标,与东风系列导弹形成互补。



这场较量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战略耐力的比拼,日本以小步快跑寻求局部优势,中国则以体系化创新谋求全面领先。



电磁炮的金属轰鸣尚未响彻战场,但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电弧闪烁,都在改写战争的面貌,中日在这场“无声竞赛”中的每一步,既是对科技极限的挑战,也是对国家安全命题的深刻回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