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网络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祁驿

编辑| 介明钢

随着天气转暖,自驾出游热度攀升,涉水驾驶风险再度引发关注。4月13日,浙江仙居县浮石园桥下发生一起越野车涉水事故,一辆自驾游车辆在河滩行驶时失控落水,导致同车两名女护士遇难。这起悲剧暴露出野外自驾中普遍存在的安全认知误区,也为涉水驾驶敲响警钟。

#越野丨#涉水丨#安全


事故现场

野生景点暗藏致命危机

事发地永安溪滩是当地未经开发的 “网红打卡点”,常有游客在此烧烤、露营,甚至驾车下河“挑战”。当日13时许,驾驶人杨某某驾驶越野车进入河道,车辆行至中央时突被水流冲击失去平衡,卷入深潭。警方通报显示,杨某某自行脱险,同车朱某某、顾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村民反映,该河段表面平缓,实则暗礁密布,水流速度达2.5 米/秒,远超普通车辆安全涉水能力。仙居县应急管理局指出,近三年此处已发生7 涉水险情,此次为首次致人死亡事故。



河南福特纵横的越野专家分析指出:当水深达到1米时,车体承受水压相当于10个成年人体重。实验数据显示,电动车窗在浸水后平均43秒即短路失效,而传统机械门锁需要147公斤推力才能打开。“这辆改装车加装涉水喉反而成为致命隐患,进气系统倒灌加速了发动机熄火。”


脱险驾驶员杨某某在病床上哽咽:“车载安全锤放在副驾储物盒,但水流冲得根本摸不到。”其手机记录显示,他所在越野车俱乐部微信群当日早间还在分享“穿越激流技巧”。令人痛心的是,遇难者顾某某最后的朋友圈停留在11:27,内容是:“跟着大神挑战野外生存,加油!”


涉水驾驶

三大核心风险解析

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分析,此次事故暴露出三大技术风险:


动力系统失效:当水深超过排气管高度(通常30-40厘米),发动机可能吸入水汽导致 “顶缸”。据测算,涉事车辆进气口高度55厘米,而事发地水位已达60厘米,直接造成动力中断。

电子系统短路:涉水后ABS、ESP等电控系统易因线路进水失效,电动车窗电机在浸泡30秒后故障率超70%,可能导致逃生通道堵塞。


水压差致命陷阱:实验数据显示,当车辆浸入2米深水中,单侧车门承受水压可达4000千克力,远超人力推拽极限,错过最佳逃生时机将大幅增加危险。


黄金60秒自救分阶指南

针对落水后不同阶段,郑州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和河南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野外救援专家提出科学逃生策略:


入水初期(0-10秒)

立即挂空挡(燃油车)或保持电源(电动车),优先摇下副驾车窗(主驾侧易受水流压制)。若车窗电控失效,迅速取用安全锤敲击玻璃四角(钢化玻璃边缘强度仅为中心的1/3)。

半浸阶段(10-40秒)

若车门因水压无法打开,立即割断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泡水后解锁力可能增加30%,建议配备刀片式割刀),从车窗撤离。儿童需提前脱离安全座椅,避免反向安装导致卡滞。

全浸状态(40秒后)

待车内水位升至肩部(约平衡1.2米水深的车外水压),双手撑住车门内侧,借身体重量瞬间推开。弃车时注意避开桥墩、岩石后方的螺旋水流,顺流向浅滩游移。


行业反思

安全边界需从 “宣传” 落到 “细节”


部分车企对 “越野性能” 的过度包装埋下隐患,如某品牌曾以“涉水深达800mm”为卖点,却未明确标注河床坡度、水流速度等关键条件。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涉水事故中60%车主误判车辆能力。专家建议,车企应在说明书强制标注“安全涉水深度”,并配备水位监测预警系统;相关部门需对野生景点风险区域增设警示标识,依法处罚非指定区域涉水行为。

目前,仙居县已对事故河段加装护栏并强化巡逻。警方提醒,机动车在非规划区域涉水行驶若引发事故,驾驶人或将承担危险驾驶刑事责任。

从网红打卡到悲剧发生,起因是对风险的一次侥幸轻视。越野车的通过性能是应对复杂路况的工具,而非挑战自然的资本。当“征服欲”凌驾于安全之上,再坚固的车身也难以护佑草率的决定。真正的自驾乐趣,始于对规则的遵守和对自然的敬畏——平安抵达,才是所有旅程的终极意义。


东风日产N7领衔新能源反攻 大河车展上演合资转型突围战

郑州交警使用“无人机+DeepSeek”查究违法、处理事故、优化交通

扫描进入小程序

第41届春季大河国际车展

2025年4月10日-14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深度好文 ▏大河车展 ▏独家评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