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视察重庆时强调“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美国滥施关税,全球化逆流加剧,重庆如何逆势突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4月15日,重庆市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会议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以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为动力,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为牵引,以完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向拓展、全域开放、全面合作。

重庆牢记嘱托、不惧逆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有国家战略的支撑,更有主动突围的实招,彰显了中国这一超大经济体的发展自信。

变区位劣势为通道优势。通过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效联动发展,通道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重庆在通道中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两个全面跃升”,“不靠海不沿边”的地理劣势转化为开放优势。今年1至3月,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三种主要运输组织方式共运输6.4万标箱、同比增长28%。而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核心区的江津,依托多式联运集疏散体系,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21%,在全市占比40.1%,保持排名第一。正如江津区的探索所示,相较于受贸易战冲击较大的太平洋航线,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模式,将传统东部海运路径向内陆延伸,成为连接东南亚与欧亚的“避税走廊”,亦成为中国内陆城市扭转地理逆势的战略支点。新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正在改写“沿海—内陆”的传统二分法,这种改写本身就是对贸易战最有力的回应。


▲ 西部陆海新通道东风汽车专列在重庆江津首发 (资料图 )

以产业升级应对市场波动。通道的价值,最终要靠产业兑现。重庆于将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竞争力全面破局。随着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加速建设,中老泰“三国三园”跨境产能合作扎实推进, "通道+经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互促。2024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1177.9亿元、增长13.8%;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累计签约开工项目163个、总投资1423亿元,其中外贸产业项目占比超30%。江津构建临港产业集群,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规模超400亿元。企业通过陆海新通道进口原材料,加工后经中欧班列出口欧洲,形成“东南亚—中国内陆—欧盟”的关税规避产业链。这种“两头在外”模式使重庆积极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中间宿主”,培育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庆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的力量还在加速积蓄,一定能经受得起狂风骤雨的洗礼,抵御得住贸易寒流的侵袭。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资料图)

用制度创新破解规则壁垒。西部陆海新通道既承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毛细血管”,又作为RCEP框架下的国际接口。这种双重属性使重庆在贸易战中兼具“缓冲器”和“转换器”功能。面对贸易战的“规则围堵”,重庆选择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破局。如“铁路运单物权化试点”赋予铁路运单金融属性,企业可凭运单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规则”试点,“一单制”跨境信用证结算使内陆企业规避部分贸易战引发的金融制裁风险;江津推行“分报急送”“一票多车”等便利举措,缩短班列口岸作业时间24小时以上。这一切都说明,重庆的开放自信不应止于基础设施的“硬件狂欢”,更在培育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软实力”。唯有通过持续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才能在全球贸易变局中掌握更大话语权。

当美国试图重构全球贸易版图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实践表明:内陆开放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将地理劣势转化为规则优势。重庆的实践证明:内陆城市同样可以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弄潮儿。这种源于实践的开放自信,正是中国应对全球变局的重要底气。

全媒体记者:刘星欣 陈姗 赖宁

视频编辑:夏婷婷

编辑:胡苓莉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