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拟笔时,在“须”或“需”这两个字之间进行纠结,一时难以定夺,后来决定用此“须”,而不用彼“需”,理由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文化底气,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主讲教授进行了《儒家礼文化批判的当代视角》的专题讲座。教授以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坎坷命运为引入,谈儒家文化的形成,谈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从学理上梳理、论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底气所在。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是一场学术性、文化性非常突出的讲座。
但是,在座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却纷纷表示听不懂,不知何为《祝福》,不知祥林嫂是谁,进而不想听,打瞌睡。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场具有深厚文化底气的讲座,在座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却听得不知晕头转向。教授讲得神采奕奕,老师们却听得垂头丧气。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休息时和老师们交流,结合着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语文教师是转岗而来的,中途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学习;
二是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没有阅读过除手上所教的语文教材以外的教科书或文学作品,文学阅读范围非常狭窄;
三是大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深度研究的研究习惯,更没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授在讲座中谈道:“文学是开在史学和哲学枝头上的花。”我深以为然。语文教科书里的作品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反复斟酌、论证后才入选的,属于文质兼美,经得起历史和哲学考究的优秀作品。但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没有去思考山的另一边是什么、没有研究水的下面有什么,没有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或哲学意义。那么其课堂教学,便很容易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的传承便难以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便难以培养得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学生的文化底气,首先应该来源于其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教师,肩负着教师育人,培根铸魂的责任,关乎学生个人发展前途,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文化的底气。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何来?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应该来自于大量的阅读。无论是中途转岗而来的语文教师,还是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大量去阅读语文教材,且不能局限于某一本、某一册、某一年级、某一学段,而是要连续着读、贯通着读。教小学的不仅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也要阅读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这样才不至于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鲁迅的《祝福》,不知道祥林嫂,不知道孔乙己。教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师,也要俯下身子,去阅读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学生们在那个阶段是进行了拼音的启蒙、书写的锻炼、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此外,语文老师也要广泛地阅读文学、历史和哲学,才能清楚文艺复兴、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等是发生在何时,有何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更应该来自于深入研究、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自身必须持续成长,不断吸收新知识,保持与时代同步。他强调,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如同一条长流水,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有价值的知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不仅拥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人。因此,当教师讲授一篇文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去了解、去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如给五年级学生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不能就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要紧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中的“愁”和“喜”二字进行教学。由“愁”字引出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结合着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去感受诗人的愁,只有在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喜欲狂”,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才可以得到有力的彰显!
如此,语文课堂才有根可依,才有文可化,才有道可传。如此,语文教师才能抬头挺胸,才能儒雅有道,才能底气十足!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四小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蓝洲林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