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历史上这位五星上将的名字总是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是军事世家的骄子,西点军校的尖子生,二战中指挥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可要是真问一句“他的才能到底怎么样”,恐怕没几个人能痛快回答。有人说他是个天才,有人说他靠运气,还有人觉得他名不副实。要弄明白这个答案,不如从他指挥的第一场大仗——1941年的菲律宾战役说起。



麦克阿瑟是谁?从家世到军旅的起点

188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家理背景可不简单。父亲亚瑟·麦克阿瑟是美国陆军中将,打过南北战争,还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拿下马尼拉,1900年到1901年更是当过菲律宾总督。母亲玛丽·平克尼·哈迪来自南方名门,家族里政治家和军人一抓一大把。这样的家世,麦克阿瑟从小就泡在军事氛围里,想不沾点“兵味”都难。

1903年,他从西点军校毕业,成绩甩开所有人,拿了全校第一。毕业后,他先在工程兵团干活,修桥铺路,搞军事工程。1905年,他跟着父亲去了趟菲律宾,第一次摸清了这片土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



一战爆发后,麦克阿瑟的机会来了。1917年,他被派到欧洲战场,当上了第42步兵师的参谋长。这支部队有个响亮的名字——“彩虹师”,他带着队伍打得有声有色,1918年还因为战功升了准将。那年他38岁,是美国陆军里最年轻的将领之一。战后,他回国当过西点军校校长,后来又干到陆军参谋长,名声越来越大。

1935年,麦克阿瑟接了个新任务:去菲律宾当军事顾问,帮当地建军队。他干得挺卖力,亲自制定训练计划,还想把菲律宾士兵打造成一支精锐。可惜,菲律宾政府穷得叮当响,军队装备老掉牙,训练也跟不上,战斗力始终是个硬伤。到了1941年7月,太平洋局势紧张,美国政府把他召回现役,任命为远东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菲律宾的美军和当地部队。这时候,他手下有10万人马,包括2.2万美军和8万菲律宾士兵,外加几百架飞机和一小支舰队。纸面上看挺唬人,但实际情况不乐观:菲律宾士兵没怎么打过仗,美军人数少还不适应热带气候。这支队伍能不能顶住压力,全看麦克阿瑟怎么指挥了。



战役前的准备:信心满满还是疏忽大意?

1941年11月30日,美国国防部给麦克阿瑟发了个警告,说日本随时可能打过来。当时日本在东南亚虎视眈眈,菲律宾又是美国在太平洋的桥头堡,谁都明白这是个肥肉。可麦克阿瑟却没太当回事。他觉得日本不会这么快动手,可能会先去别的地方闹腾。这判断一部分是他对日本战略的误读,一部分是他对自己部队的信心过了头。

结果呢?准备工作漏洞百出。第一,他没把飞机分散藏好,全都整整齐齐摆在克拉克机场和尼科尔斯机场,像在给敌人摆靶子。第二,马尼拉湾的防御工事没加固,林加延湾这种容易登陆的地方也没多派兵。第三,菲律宾军队的训练和装备还是老样子,根本没准备好打硬仗。麦克阿瑟手握10万大军,却没把这些短板当回事。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彻底爆发。消息传到菲律宾,麦克阿瑟的指挥部乱成一团。远东空军司令刘易斯·布里尔顿中将急得不行,找到麦克阿瑟说:“咱们得赶紧出动B-17轰炸机,去炸日本在台湾的基地,先下手为强!”可麦克阿瑟犹豫了。他怕这会把日本彻底惹毛,战争直接失控。拖了好几个小时,他才决定让飞机待命,不主动出击。这决定后来被无数人吐槽,说他错失了先机。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本第11航空舰队的飞机从台湾杀过来了。9点多,轰炸机群飞到克拉克机场上空,扔下几百枚炸弹。停在跑道上的美军飞机连躲都没躲成,眨眼间炸成一片废墟。战后统计,这次空袭干掉了18架B-17轰炸机和53架P-40战斗机,美国远东空军一半的家底没了。制空权丢了,麦克阿瑟的仗还没开打就输了一半。

为啥会这样?布里尔顿后来回忆,他那天早上几次请示麦克阿瑟让飞机起飞,可麦克阿瑟就是不点头。直到日军炸完,他才让剩下的飞机升空迎战,但已经晚了。美军飞行员仓促上阵,面对日军压倒性的数量,根本打不过,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崩盘。



天上输了,地上也好不到哪去。12月22日,日军第14军团3.4万人在林加延湾登陆,带着坦克和大炮,气势汹汹。麦克阿瑟10万大军看着人数多,可没飞机掩护,重武器也少得可怜,菲律宾士兵一见日军就慌了神,很多部队没怎么打就跑了。12月24日,他扛不住压力,下令放弃马尼拉,宣布这是“开放城市”,带着部队退到巴丹半岛,想靠地形撑一撑。可这地方狭长难守,补给线还容易被切断,撤退时又丢了一堆装备,守军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关键时刻:撤离与投降

1942年1月,日军对巴丹半岛发起总攻。麦克阿瑟的部队躲在丛林和山里拼命扛,可没吃的没弹药,伤病一大堆,士兵每天饿死病死的就有好几百。日军有飞机有军舰,把守军围得死死的,麦克阿瑟的防线一天天往后缩。



他也不是没求救。1月里,他好几次发电报给华盛顿要援兵,可美国那时候自身难保,珍珠港刚被炸,哪有余力管菲律宾。2月23日,罗斯福总统直接下令,让他撤到澳大利亚去指挥大局。3月11日,麦克阿瑟带着老婆、儿子和几个亲信,坐鱼雷艇从科雷希多岛跑了,留下7万多士兵接着打。

这一走,部队里炸了锅。不少人觉得他扔下弟兄不管,自己跑了,太不够意思。可麦克阿瑟后来解释,这是总统的命令,他得服从,而且他要去澳大利亚组织反攻。这话听着有理,但当时留在菲律宾的士兵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4月9日,巴丹半岛守军撑不住了,投降了。5月6日,科雷希多岛也被日军拿下,7万多美菲士兵当了俘虏。后来“巴丹死亡行军”的事传出来,被俘的士兵死了好几千,惨得让人不忍直视。菲律宾战役就这么结束了,美军输得干干净净。

后续与反思:失利背后的教训

1942年3月20日,麦克阿瑟到了澳大利亚,当着记者的面说了那句“我会回来”。美国国会还给他发了荣誉勋章,说他表现英勇。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仗打得太糟心了。菲律宾丢了,太平洋防线破了个大洞,麦克阿瑟的指挥失误明摆着:他没把日本当回事,空军被一锅端;犹豫不决错过反击机会;撤退时组织混乱,部队损失惨重。这些问题,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有传说中那么神。



不过,麦克阿瑟也不是一蹶不振。1944年10月20日,他带着美军杀回菲律宾,在莱特岛登陆。那张他蹚水上岸的照片,成了二战经典画面。靠着美军的海空优势和菲律宾游击队的帮忙,他终于把日本赶了出去,兑现了承诺。可这胜利洗不掉三年前的阴影,菲律宾战役的失利始终是他履历上的黑点。

再往后看,1950年的朝鲜战争又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他指挥仁川登陆,打得漂亮,把战局翻了过来。可没多久,他又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长津湖一仗吃了个大亏,最后还因为跟杜鲁门意见不合被撤了职。中国将军韩先楚后来评价他:“一个连长都不会这么指挥。”这话听着刺耳,但也点出了他关键时候掉链子的毛病。



菲律宾战役是麦克阿瑟第一次独挑大梁,结果却让人失望。他轻敌、拖拉、组织不力,这些毛病暴露得清清楚楚。有人说,他靠着家世和运气爬上高位,实际能力没那么强。可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二战后期的“跳岛战术”就挺成功,朝鲜战争的仁川登陆也证明他有两把刷子。

翻开历史书,1941年12月8日克拉克机场被炸的记录,1942年4月9日巴丹投降的电报,都在提醒我们:麦克阿瑟不是神,他有短板,也有失手的时候。菲律宾战役就像个放大镜,把他的弱点照得一清二楚。但他后来的表现又告诉我们,这家伙也不是一无是处。或许,他的才能就在这矛盾里:既有高光,也有阴影。



你觉得呢?麦克阿瑟到底算不算军事天才?这第一仗能不能说明他的水平?欢迎留言聊聊,咱们一起挖挖这位五星上将的真面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