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好多人都在把今天的中国和1985年的日本作对比,说咱们的房地产泡沫、消费疲软、人口老龄化,简直是“复刻”了日本当年的剧本。
这话听着挺吓人,但仔细想想,这俩真是一回事吗?今天咱们就来拆解这个“魔幻现实”,看看中国到底是在走日本的老路,还是在开自己的新副本?
先说说经济增速,这事儿最直观。
1985年的日本,人均GDP刚破1万美元,经济增速从巅峰时期的10%跌到4%左右,但全社会还沉浸在“日本第一”的幻觉里,企业疯狂扩张,银行拼命放贷,东京银座的地价能买下整个加州。
而今天的中国呢?人均GDP刚过1.2万美元,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但老百姓的焦虑感一点没少,房价高、工资涨不动、35岁就要面对失业的危机。
表面看,确实像日本当年的“增速换挡期”,但内核完全不同——日本当年是主动转型,靠半导体、汽车产业硬生生挤进高端市场,而中国现在则是被卡脖子逼着搞芯片、新能源,还得防着房地产泡沫突然炸了。
说到房地产,日本当年是真敢玩,1989年,东京皇居的地价等于整个美国加州,老百姓借钱炒房就像买白菜,结果泡沫一破,房价腰斩,企业破产,银行坏账堆成山,直接躺平成“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当年泡沫破裂,一大原因是央行加息太晚,等房价崩了才反应过来,结果救市救了个寂寞。
中国现在学聪明了,房地产调控早早就上手段,政策工具箱里塞满了“限购”“限贷”“三条红线”,恨不得把开发商捆成粽子,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房企暴雷、烂尾楼、业主断供,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老百姓对房子的信仰快崩了。
再说人口结构,这才是真“定时炸弹”。
日本1985年的时候,生育率还有1.7,老龄化率刚过10%,劳动力充足,还能靠“终身雇佣制”让年轻人安心搬砖。
结果到了2025年,日本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7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要么躺平,要么被迫照顾爹妈,劳动力缺口大到连便利店都招不到人。
中国现在呢?生育率跌到1.0,比日本还惨,但老龄化率还没到20%,不过问题在于,中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日本人均GDP 4万美元的时候才进入深度老龄化,咱们才1万多美元就撞上了。
更魔幻的是,一边是年轻人抱怨“996”,一边是工厂老板抱怨“招不到人”,为啥?因为大学生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而制造业又急需技工,这种结构性错配,比日本当年复杂十倍。
更绝的是产业链,日本当年靠着“工匠精神”和精工制造,把索尼、丰田卖遍全球,但错失了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浪潮,今天的中国呢?互联网大厂卷到裁员,新能源车却杀疯了,光伏、锂电池全球份额超过60%。
但问题来了——高端芯片还得看美国脸色,光刻机卡脖子卡得死死的,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陷阱?
再说产业政策,日本1980年代搞《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法》,集中火力攻半导体,结果被美国一纸《广场协议》打回原形。
中国现在推“双循环”“新质生产力”,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落地呢?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还是GDP,企业为了拿补贴硬着头皮搞“高科技产业园”,最后留下一堆空厂房和烂账。
还有更骚的操作——日本的“农协”垄断农业,导致大米价格全球最贵,农民反而穷得叮当响。
中国现在搞土地流转、智慧农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呢?农村年轻人跑光了,留守老人种不动地,无人收割机再先进也得有人开机啊!
所以,中国到底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日本?
答案可能是:既像,又不像。像的是,我们都站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悬崖边,都得面对房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产业升级的生死局。
而不像的是,中国手里多了一张牌——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14亿人撑起的超级市场,但风险也更大,日本的泡沫破在人均4万美元的时候,咱们的雷要是炸在1万多美元,后果谁敢想?
至于普通人该怎么办?这事儿得问历史,日本泡沫破裂后,一代人学会了“低欲望”;美国次贷危机后,年轻人开始反消费主义。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已经在用“躺平”“佛系”投票了,但讽刺的是,骂完“内卷”,第二天还得早起挤地铁——因为房贷要还,孩子要养,爹妈要顾,这种拧巴,或许才是中国版“魔幻现实”的本质。
中国未来的建议与展望就是产业需要升级,别光喊口号,少搞点“元宇宙”“区块链”的虚火,多砸钱在芯片、新材料、高端装备上,学学日本当年死磕半导体的狠劲。
老龄化不是末日,学德国搞“银发经济”,把养老变成产业,同时用AI和机器人补劳动力缺口,别总指望年轻人多生娃。
最重要的是房地产,需要学新加坡搞“组屋”,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地方财政转型靠消费税、资产税,别再薅土地出让金的羊毛。
历史的剧本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总是免不了的,中国能不能跳出“日本陷阱”,就看这一代人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