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饮食,总因一地水土制宜。

镇江“锅盖面”,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口味,被誉为江南的“第一面”,制作时,大锅中漂浮着小锅盖让人啧啧称怪!




最早的一代镇江人,习惯把这碗面称之为“伙面”。

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解放前,镇江南门外有林义隆伙面店,中华路狮子巷口则有杨大昌伙面店,每日早晚,店门口总是人满为患,热气腾腾的大锅中,小锅盖悠然漂浮。

很长一段时间里,伙面店少有提供猪肝、腰花、长鱼面,顾客若想品尝,需自备食材,店家忙时还需自行切好,再由店家烫制。慢慢店家开始发展自家浇头后,又有了“和面”的说法。

“伙面”之名,学者多推测源自清代北方南下军民搭伙时,因北方兵用大锅下面,按伙分配,大火烹烧,大碗吃面,故有此谐音称“火面”或“荒面”,民间为书写方便,就直接称“火面”了。


面条在清代已成为镇江的主食,且镇江人讲究饮食,分为“汤面”“干拌面”。“干拌”见于清代镇江籍文学家周伯义(焦东乡人)小说《扬州梦》:“吾郡人惜费,早坐教场茶馆,数十钱,使堂管买上好酱醋麻油至面馆下‘干拌’,称言‘爱洁’。”而“汤面”多由回族经营,以清真素面为主,汤汁选用上好酱油与其他植物原料炼制。


“火面”在民国时期成为镇江的特色,并被1921年出版的《镇江指南》收入,指南里“食宿游览”部分即有“火面铺”介绍本埠特色火面:

镇埠火面,颇有微名,故侨居镇地,多喜食之。城内火面铺数百家,虽小但利润颇丰。食者若自备相当之作料,加以青蒜,味极可口。下面多寡,随手之便,惟起码二三十文。若由面铺代办作料,虽亦可食,然总不及自备为佳。普通者每面一碗,只需铜板四五枚。若加以肉味,和以荤油,则非百数十文不办矣。

也有一代镇江人,把这碗面叫做“荒面”。

民国镇江籍医学史学者陈邦贤在《自勉斋笔记》中说:“就以镇扬一带而论,面的花色已经不少,例如火面一名荒面,就是阳春面。”

后来,文人卢冀野(祖籍镇江),在谈面的小品文中,也写到“荒面”。“面的名称,说起来花样繁多。火面一名荒面,即现在的阳春面。扬州有小面煨和一切浮文免的面,这‘一切浮文免’多半是拌面,与阳春有别。”


随着时间推移,火面店发现提供配浇头、烫青蒜等服务能增加利润。宴春酒楼创办人蒋铭山之子蒋志云在《不夜街——日新街》一文中回忆,“(日新)街东首南边有法万顺牛肉店,是回族法老爸开的,自己买牛宰杀,供应生切牛肉丝,给顾客早晨下火面吃,其味鲜美,每碗需5至10个铜板,顾客趋之若鹜。”“街中北边有火面店,早中晚都供应,而且不同于其他火面店,随叫随送,即使是10个铜板的小生意,服务也很周到,并代客烫青蒜、猪牛肉丝、鸡蛋、川芎菜等,所以他的生意很好。”

民国初年,镇江籍甲骨文学家、南社诗人叶玉森曾描写其家附近龙江巷口龙江茶社的《龙江早茶》:“龙江楼上早茶香,牛鼎嵯峨客满堂。我亦清晨趋末座,饱尝异味说天方。红炉旋贴芝麻饼,绿碗微温椒桂浆。只有坡仙愁到此,不容刚鬣入禅房。”


于是,随着面条内容日益丰富,“和面”的说法逐渐兴起,民国后期报纸上频繁出现。

这个“和”字与浇头配菜的丰富紧密相关。镇江菜名厨俞家仁先生说,菜肴分为宴席、和菜、客饭、点单四个档次,最丰富的是宴席,要分冷菜、热菜、面点、果盘,非常隆重;次之的和菜请客时配有多道佳肴;而客饭和点单就比较随意了。

当时镇江作为繁荣的商埠城市,商务交往频繁,人情往来不断。如中华路、打索街、大西路的大大小小二十多家药材店铺,常有大客商来采购,药行老板会请他们去中华楼或者迎春菜馆吃早茶、用午饭,面条因浇头丰富而雅称“和面”。其他行业如南北货、油麻业等,在镇江都是聚集地,这种人情往来几乎每日上演,镇江面条也愈发有特色。


1990年镇江文史资料《镇江乡情》中,一位镇江籍台胞的《思我故乡》饱含深情地写道:“走遍大江南北别处从未见过的‘镇江和面’,这种面店差不多街头巷尾都会有这么一间……”



他通透介绍了“镇江和面”制作讲究的两个方面:一是跳。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横在面团上,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铁圈里,跳面的汉子坐在毛竹上,单腿着地跳跃挤压,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一把特制的大面刀切成宽、细两种面条。这里有个很怪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是用大刀切面,但都习惯叫这种面条为“小刀面”。

二是料。早上或下午吃面,倒点麻油或挑块猪油,加点酱油,随时可以到面店去下面,宽、细、带汤、干拌,随你喜欢;店里还备烫好的青蒜川芎等,放在已经下好的面上,色香味俱全。螃蟹季节,把螃蟹煮熟,将蟹肉剔下来用猪油熬成蟹油下面,更有鲜味无比。


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锅盖面”,被越叫越响亮了。

面店老板发现,大锅中漂浮小锅盖,煮出的面条更筋道,且杉木锅盖带来的木香为面汤增味。



开面店的老板知道,想要面条生意好,一定要会熬酱。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的酱油出名,《至顺镇江志》记载有“酱邻境多仰给于此”。而镇江锅盖面选用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作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镇江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江虾子、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白胡椒粉,冷却凉透,两天后用,极其提味。此外,各式各样的浇头(长鱼、腰花、肴肉、碎肉、肉圆、牛肉、鸡蛋、猪肝、干丝、素菜等)也是提升面条利润的好方法。


锅盖面在市井间流传,成为镇江独有的风景线。1961年,镇江民间艺术馆的康新民老师,根据陆文祥的口述,记录下一篇“面锅里煮锅盖”的民间故事:“说起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不同说法。”采集人记叙了“姐弟合伙造面的传说”,强调“面锅里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发明。”

锅盖面一词最早见于1980年7期国家级专业刊物《食品科技》上,文章解释了锅盖面的神秘之处:“面锅煮锅盖可以保持面条不硬不烂,柔软爽口;还便于顾客在面汤里烫煮东西,免去开锅盖的麻烦;更便于厨师操作,下面条和叉面条都很方便。这样的面条再配上考究的作料和鲜美的面汤,就使这镇江一怪更加出类拔萃,一直流传下来。”


此后,镇江人继续整理锅盖面的传说,其中《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为生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吃面;但店里面还没跳好,随从越催越乱,张嫂子忙乱中竟将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却意外发现煮出的面条口感极佳,让乾隆连声称赞“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乾隆“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锅盖面因此名声大振。

如今,镇江锅盖面店几乎都挂着这个故事图。




现在,锅盖面已成为镇江的城市名片。而镇江人的一天也是从锅盖面开始的,慢悠悠地走进面馆,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让夹带着醋香的水汽,唤醒新的一天……这座城市到处隐藏着经营多年的老街坊味道。据不完全统计,镇江共有锅盖面店3800余家,带动2万多人就业,加盟店、连锁店遍布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锅盖面,虽然同样只是一碗面。

而这碗面也带火了镇江的早市经济,也开启了镇江人平淡而又充实的一天。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