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江中有座岛》节选。

复兴岛上没有高楼大厦,多的是厂房、仓库、码头;没有车水马龙,“慢”得几乎不像在上海;当然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虽然有着大片的绿化,可除了一座公园,几乎没有可漫步可休憩的地方。

岛上唯一的主干道共青路两旁,香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随处可见的一幢幢旧厂房,斑驳的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 整座岛原本就是一个港口,而朝黄浦江一边的弧形地带是连排的码头。起 重桁架一个接着一个,向天空向江面伸着巨臂。

原本周家嘴滩地属于官有土地。1926年冬,上海浚浦局向江苏省政府提出用40万两白银购买这块1550余亩的滩地,在财政部领发执照后,浚浦局将其作为后方基地,设立土木建筑工场及原料仓库,随后又兴建道路,还拨银7万两在其南端兴建了一座八孔钢筋混凝土桥——定海路桥,将这片生荒地与黄浦江西岸连为一体。复兴岛北端的那座海安路桥,则是在1976年建成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海路桥是小岛连通市区的唯一陆路通道。

1934年,这座人工岛基本形成后,被定名为周家嘴岛。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本海军陆战队强占了该岛,并将全岛划为禁区,改名为定海岛,在1939—1941年间,还一度称作昭和岛。不过在复旦大学教授傅林祥所著的《浪奔浪涌黄浦江》一书中,却是这么写道:“1934年2月,《申报》等报刊已经将该岛称为‘定海岛’。周家嘴岛、定海岛均为当时习惯性称呼。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日本海军陆战队强占该岛,并改名为‘昭和岛’。”显然,这二者的说法是有出入的,或许还需要相应史料佐证。抗战胜利后,该岛于1945年10月25日正式改名为“复兴岛”,先被海军接管,后归还给浚浦局。


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定海桥(资料图片)


西接定海路,东连复兴岛的定海桥(卓孝辉 摄)

作为一个港口和工业岛,百年来复兴岛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企业,是中国民族造船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杨俊生的大中华造船厂就是其中的代表。

杨俊生(1890—1982)是江苏淮安人。1906年他考取日本弘文书院公费生,留学日本。其间,正逢章太炎在日到处讲演,宣传革命,这对他触动很大。后又深受孙中山先生影响,不仅参加了同盟会,还转攻工程学,决定献身于祖国的造船事业。1919年,他从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船舶工学科毕业后,先在当时日本最大的造船厂长崎三菱造船厂担任工程师,积累了一定经验,五年后回到了祖国,满腔热血开启了实业救国之路。


杨俊生(资料图片)

杨俊生先向大阪商船会租借了江浦路附近地皮,盘下了因经营不善倒闭的东华造船株式会社部分机器设备,创办了大中华造船机器厂。然而五年后地皮租赁期满,日本人就不肯再租给他,转卖给了英商。英商买通工部局,由工部局出面以杨俊生未领营建执照为由,强令拆除厂房。租界已无容身之处,杨俊生只好另觅出路。他通过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关系,请浚浦局帮忙,在当时荒无人烟的复兴岛划拨到一块地皮建造造船厂。谁知,浚浦局批给他的是一块不满20亩、一面临江三面沿马路的土地,毫无发展余地,掌握批租大权的英籍总工程师查德利还说这样一块地“足够给中国人造船了”。

建厂初期由于资金有限,技术人员不足,杨俊生既从事管理,又搞技术开发。从1926年到1936年期间,大中华造船厂为国民党海军建造了几艘小炮艇,还先后建造了“长风”“正大”“天赐”“大达”等客货轮。其中“大达”号为当时国产吨位最大、设备最完善。当时上海民族造船业除了江南造船厂外,皆属小打小闹的修船厂,无法与外商匹敌。但大中华造船厂能建造2000吨级以下船舶,且船型美观、制造精良,不仅博得国人的称赞,连英日法商也表示惊讶和敬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日本军队占领了周家嘴岛,赶走了岛上的职工和居民,在定海桥上布下铁丝网。大中华造船厂被迫停工,日军将其改作军械修理工厂。日本人想拉杨俊生下水,便鼓动他担任江南造船厂厂长,作为交换条件,可以将原大中华造船厂还给他,但杨不为所动,干脆吃斋礼佛,闭门谢客。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俊生四处疏通关系,好不容易把残败不堪、只剩一副空架子的工厂要了回来,依靠举债使工厂在最短时间内走上了正轨。两年后,大中华造船厂资金总额已达法币60亿元,厂区面积近1.8万平方米,职工850余人。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组织找到杨俊生宣传党的政策,促使他没有听从部分股东把设备变卖,将工厂转移到香港的建议,而是保护好工厂,迎来了光明到来的那一天。


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股东大会合影(资料图片)

上海解放后,大中华造船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1月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私合营中华造船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16家小厂并入,1966年11月更名为东方红造船厂,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为中华造船厂。改革开放后,经过历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进,中华造船厂已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和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之一。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上海戏剧学院闵行 附属学校 过语辰

编辑:汤婧娴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