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一、因家庭暴力引发抑郁的来访者
最近咨询帮助了一个因家庭暴力引发抑郁的来访者,她叫林枫(化名)生长于北方小城,自幼父母离异,母亲常念叨“女人终归要有个家”。25岁相亲遇见丈夫陈XX,对方寡言却勤恳,闺蜜劝她先交往一段时间再决定,她却说:“不再挑了,不求富贵,有口饭吃,安稳就好。”婚后半年,陈志强因工作受挫首次挥拳,事后跪地痛哭,称“压力太大”。她摸着淤青的胳膊想:“或许有了孩子会变好。”
三年后女儿出生后,丈夫的暴力行为却像年龄一般只增不减。他甚至把耳光换成衣架,辱骂渗入每顿晚餐。她试过报警,民警调解时陈XX递烟赔笑:“两口子哪有不拌嘴的?”深夜她缩在儿童房,听着女儿梦中抽泣,用粉底遮盖颈间掐痕,继续给娘家报平安:“都挺好。”
某次肋骨骨裂住院,医生盯着CT片欲言又止。她突然发现镜中人眼神枯槁——那是母亲临终前的神情。心理评估显示重度抑郁,诊断书上一行“长期应激创伤”让她看清了自己的痛苦。护士轻声问是否需要援助,她却攥紧衣角摇头:“离了婚,孩子更可怜。”
月光从病房窗帘缝隙漏进来,她想起婚礼那晚也曾有这样亮的月亮,当时以为抓住了一生安稳的锚,却不知锚链早已锈成了绞索。
二、认识石棉瓦
石棉瓦因其廉价、耐用、防火隔热等特性,曾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石棉纤维一旦被吸入肺部,会引发石棉肺、肺癌、间皮瘤等致命疾病。尽管其危害已被证实,但由于成本低、短期效益高,许多地区仍在使用,甚至隐瞒风险。
石棉瓦也能遮风挡雨,但它时刻威胁居住者的健康!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建筑材料中,在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石棉瓦心理”——即那些看似高效、低成本,但长期危害巨大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
三、“心理石棉瓦”的典型表现
3.1.短期利益vs.长期危害
现实案例:
- 企业为了短期利润,压榨员工(996工作制),导致 burnout(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问题。
- 个人为了快速成功,选择投机、欺骗,最终信誉崩塌。
心理机制:
- 大脑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而低估长期风险(类似“延迟折扣”效应)。
3.2.表面高效,实则有害
现实案例:
PUA(情感操控):短期可能让人顺从,但长期破坏信任,导致心理创伤。
“狼性文化”:激励竞争,但也可能滋生内耗、焦虑。
心理机制:
- 人们容易被短期可见的效果迷惑,忽视隐性成本(如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恶化)。
3.3.明知有害,却难以替代
现实案例:
- 社交媒体让人沉迷,尽管知道它消耗时间、影响专注力,但仍难戒断。
- 某些行业明知某技术有害(如某些化工产品),但因替代方案成本高,仍继续使用。
心理机制:
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即使知道改变更好。
沉没成本效应:已经投入的资源(时间、金钱)让人不愿放弃。
四、如何避免“心理石棉瓦”陷阱?
4.1.提高风险意识
- 像对待“石棉危害”一样,警惕那些短期有利但长期有害的行为或决策,为了凑合而恋爱结婚,尤其值得警惕。
4.2.寻找替代方案
- 例如,用“健康的管理模式”替代“狼性文化”,用“真诚沟通”替代PUA。
4.3.建立长期思维
- 问自己:“这个选择1年、5年、10年后会带来什么影响?”
4.4.社会监管与责任
- 就像石棉最终被多国禁用一样,社会应抵制那些“心理石棉瓦”式的不良模式(如过度加班、情感操控等)。
“心理石棉瓦”现象提醒我们:许多看似高效、低成本的选择,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心理或社会危害。识别它们,并主动寻找更健康的替代方案,才能避免长期伤害。
擅长领域:
抑郁焦虑咨询|压力调适|情绪管理|亲子教育|婚恋情感|青少年厌学|青少年叛逆|学习能力提升|幸福力提升|人际关系|营销谈判|团队协作提升|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师培训
擅长技术:
绘画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格板治疗|冥想与催眠治疗|家庭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旅途心理辅导|欧卡牌|INUK牌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