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CameL-sq研究5年随访:近1/3晚期鳞癌患者实现长生存。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PD-1/PD-L1抑制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我国原研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通过多项关键临床研究的验证,为NSCLC治疗领域贡献了诸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并有力推动中国肿瘤创新药物从“跟跑”到“并跑”的国际地位提升。
近期,备受关注的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顺利召开。会上,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牵头开展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对比化疗一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鳞状NSCLC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CameL-sq研究)”的5年OS率随访数据正式公布[1],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5年生存(OS)率达27.8%,较化疗组提升超一倍,证实了其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的长生存获益。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接受会后采访,针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并围绕免疫治疗长生存获益展开深入探讨。
医学界:此次ELCC会上,CameL-sq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再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系统治疗领域迈向“长生存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能否请您简要谈谈此次五年长生存数据的公布有哪些重要临床意义?该结果将对国内外晚期NSCLC治疗格局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方勇 教授
OS作为抗肿瘤治疗临床价值的核心指标,始终是评估疗效的“金标准”。免疫治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治疗模式,其独特的生存曲线“拖尾效应”表明,一旦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应答,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存获益。这种特性使得免疫治疗在晚期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与此同时,OS率作为衡量免疫治疗临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直观反映了治疗后患者长期生存的比例,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疗效评估依据。此次ELCC大会上公布的CameL-sq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免疫治疗在晚期鳞状NSCLC中的突破性价值。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5年OS率达27.8%,从多维度再证了免疫治疗的临床意义。
首先,这一数据再次证明了“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在传统化疗时代,晚期NSCLC患者的5年OS率不足5%,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首次将长期生存从理论转化为现实。数据显示,近1/3的患者通过该方案实现了长期生存,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模式。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免疫治疗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形成持续抗肿瘤记忆的机制,还为晚期肺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其次,免疫治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毒性的情况下实现疗效最大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4.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3.1个月[2]。最后,这一研究结果推动了治疗范式的转变。免疫治疗的“拖尾效应”意味着一旦治疗起效,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这种特性促使临床实践从单纯追求短期缓解转向关注长期生存管理。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治疗策略,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长期生存希望。
图1 CameL-sq研究OS结果
医学界:研究亚组分析中,PD-L1 TPS≥1%的患者中位OS达38.4个月,TPS<1%患者为19.8个月。PD-L1表达水平作为免疫治疗的传统核心分层因素,对于免疫治疗的个性化策略制定以及预后预测提供哪些价值?基于最新研究结果,未来是否需要探索联合TMB或ctDNA动态监测手段以进一步精准筛选并优化患者分层?
方勇 教授
在CameL-sq研究中,PD-L1表达的作用呈现出“双向启示”,为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PD-L1表达水平能够指导治疗强度的分层。研究显示,PD-L1 TPS≥1%的患者群体中位OS达到38.4个月,这一结果提示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免疫强化治疗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生存获益。相比之下,PD-L1 TPS<1%的患者群体中位OS为19.8个月,尽管这一数据仍优于历史数据,但仍提示我们对于低表达人群,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化疗或抗血管药物的增效机制,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其次,PD-L1表达水平揭示了生物标志物的复杂性。尽管在PD-L1阴性组中仍有20%的患者能够实现5年生存,但单一的PD-L1标志物可能无法完全预测治疗疗效。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进行综合评估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
展望未来,构建动态多维预测模型是进一步提升治疗精准性的关键方向。从空间维度上来看,整合TMB、炎症基因谱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肿瘤免疫原性;从时间维度来看,通过ctDNA监测克隆演化及耐药机制能够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此外,卡瑞利珠单抗在PD-L1低表达人群中的优势同样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医学界:CameL-sq研究允许对照组交叉使用卡瑞利珠单抗,但调整交叉效应后HR进一步降至0.38。这是否提示尽早介入免疫治疗对生存获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初诊晚期患者,您会如何权衡免疫治疗的时机与策略选择?
方勇 教授
尽早免疫治疗干预的生存获益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诊时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完整,肿瘤微环境中未耗竭的T细胞储备充足。CameL-sq研究显示,一线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5年OS率达到27.8%,而对照组患者即便有55.6%交叉接受了免疫治疗,5年OS率仅为12.5%。这一显著差异表明,化疗可能加速T细胞耗竭,导致后续免疫治疗难以有效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其次,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会释放大量肿瘤相关抗原(TAA),此时PD-1抑制剂能最大化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PC)的交叉呈递作用。研究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 ORR达64.8%,显著高于化疗组,提示早期免疫联合治疗可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最后,动态bTMB(血液肿瘤突变负荷)监测发现,治疗两周期后bTMB水平与OS显著相关(P<0.001)[3]。这表明尽早免疫介入可能通过清除高突变负荷亚克隆,降低获得性耐药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基于上述机制,初诊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策略应遵循临床决策的优先原则。首先,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应尽早评估并启动合适的免疫治疗。其次,采用循证剂量(如卡瑞利珠单抗200mg Q3W)可维持足够的PD-1受体占位率。最后,建议在基线及治疗两周期后进行ctDNA动态监测,以评估治疗反应和耐药风险。对于高龄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需进行精细化评估,结合PD-L1表达(CameL-sq研究显示各亚组均获益)、外周血T细胞克隆性等指标,全面评估免疫治疗敏感性。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中需精准把握治疗时机,优化方案组合,并通过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实现个体化管理。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也为晚期肺癌管理向“慢性病模式”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持。
医学界:近十年,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猛。您认为当前中国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带来的挑战?为推动中国原研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您认为未来在哪些方面能够继续提升与寻求突破?
方勇 教授
临床需求驱动创新是中国免疫治疗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肺癌新发病例数多,庞大的患者基数为本土原研药物快速积累临床证据提供了天然优势。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例,其在CameL-sq研究中联合化疗方案实现晚期肺鳞癌5年OS率27.8%(对照组仅为12.5%),充分验证了“中国方案”的竞争力。此外,中国患者独特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如EGFR突变阴性比例高)为差异化研发提供了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巩固了本土创新的潜力。
与此同时,差异化研发策略正在加速推进。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医保动态谈判等政策为创新药的可及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例如,卡瑞利珠单抗已纳入医保目录,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经济可负担性。本土创新药企在双抗(如PD-1/VEGF双抗)和联合疗法(如PD-1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领域的布局,正逐步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展现强大研发实力。此外,国际多中心研究的潜力也为本土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基于CameL系列研究的成功经验,中国学者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适应症拓展至欧美高发瘤种的进程正在加速。这不仅提升了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可度,也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应对挑战,中国肿瘤免疫治疗需从几个方面发力。首先,强化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如“冷肿瘤”转化),需结合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前沿技术。其次,构建精准化治疗体系是提升治疗效果的核心。未来需逐渐超越PD-L1、TMB等静态生物标志物,通过整合ctDNA动态清除率、外周T细胞受体(TCR)多样性等动态指标,构建多维预测模型,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决策。最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在赋能新药研发,利用机器学习分析真实世界数据(RWD),可以更好优化治疗方案选择。同时,中国研究者应更积极参与国际临床研究与协作,推动更多中国方案写入国际权威指南,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影响力。总体而言,卡瑞利珠单抗等原研药物的成功已证明中国方案的可行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基础-临床-产业的闭环创新生态,最终更好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病例点评专家
方勇教授
博士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 科室副主任
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秘书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射频消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消融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理事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浙江省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Zhou C,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Cam-chemo) as first-line (1L) therapy for advanced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sqNSCLC): 5y update from the phase 3 CameL-sq trial.2025 ELCC. 12P.
[2]Zhou C,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4-yr update from the phase 3 CameL-sq trial. 2024 ELCC. 62P.
[3]Jiang T, Chen J, Xu X, et al. On-treatment blood TMB as predictors for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iomarker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trial. Mol Cancer. 2022;21(1):4. Published 2022 Jan 3.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