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军印太司令部称大陆收台几率增300%,解放军"海峡雷霆"军演同步展开,台海紧张局势升温。

台当局计划将1.3万家便利店变"战时枢纽",甚至考虑让警察放下执法任务直接上前线作战。

如此荒诞计划背后有何考量?它能在实际冲突中起到什么作用?


军演震慑下的惊人言论

解放军的"海峡雷霆-2025A"军演如同一把无形的巨斧悬在台湾岛上方。4月初,解放军21架战机盘旋台海上空,其中12架更是大胆越过所谓中线,从东、北、中、西南四个方向将台岛围得密不透风。同时,大陆海警船连续两天驶入金门海域,以常态化巡航的名义向外界传递着明确的政治信号。

这场军演不只是展示肌肉。根据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自己的说法,虽然台方提前三天知道解放军山东号航母即将出动,但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胆寒的现实——解放军仅需短短三天就能完成对台湾的全面封锁,切断岛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面对如此压力,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于4月10日抛出了一个爆炸性言论:大陆收复台湾的可能性较之前增加了300%。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警告",实则是在承认解放军实力的质的飞跃。解放军军演中展示的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更是多军种联合立体作战的全新能力。

军演中,解放军宣传片《降妖除魔》更是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歼-20、歼-35隐身战机摧毁雷达站,东风-15、东风-17导弹精确打击机场和弹药库的场景。这种从天而降的火力,配合火箭炮的饱和攻击,再加上山东舰、辽宁舰航母战斗群的海上封锁,足以在极短时间内让台湾陷入瘫痪状态。


面对这种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台当局的应对却显得出人意料——不是强化实质防御,而是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创新"应对措施。这些"创新"到底有多离谱?就在解放军军演的阴影尚未散去之时,台当局急急忙忙抛出了它们的"神奇"计划。

超市当堡垒 警察变战士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创新"措施究竟是什么?台当局竟然认真计划将全岛1.3万家便利店改造成"战时枢纽"。当战火纷飞时,民众可前往家附近的7-11或全家便利店,就像平时买关东煮那样轻松地领取口粮和医疗用品。


这个主意来自赖清德当局的"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这个由27名所谓"精英"组成的机构,自成立以来仅召开过3次会议,却宣称能为台湾社会制定应对战争的整体准备方案。

岛内网友对此嘲讽不已:"一旦开战,民进党高官可能早就跑光了,但超市店员麻烦继续上班,煮咖啡、压吐司、顺便收一下东风快递。"这种讽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计划的荒谬之处。战时物资会被迅速抢购一空,交通与物流系统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更别提断水断电后,便利店的冰柜和电子系统将成为摆设。


更令人瞠目的是,台当局还打算让警察放下执法工作,直接上前线参与作战。这简直是把现代战争当成了街头巷战。警察日常工作是维持治安和执法,绝大多数仅有操作手枪的基本经验,对重型武器一无所知。想象一下,手持警棍的警察面对精准导弹和火箭炮,这不是英勇,而是徒增伤亡

与这些仓促拼凑的方案相比,成熟的民防体系如瑞士和新加坡,需要10至15年的系统规划与持续投入,包括全民军训、战备储备和完善的应急机制。台湾近年军事意识薄弱,兵役改革不彻底,民众战备意识几乎为零,如今临时抱佛脚,无异于纸上谈兵


然而,台当局这些看似荒诞的应急计划,忽略了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台湾的能源安全困境。便利店再多,警察再勇敢,若断了能源供应,整个岛屿将在几天内陷入黑暗。这才是所有应急计划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挑战。

断电十日 岛内瘫痪

能源安全问题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勒住台湾的咽喉。台湾能源自给率不足10%,几乎所有能源都依赖进口——石油依赖进口超过99%,天然气则是100%靠买。这意味着一旦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台湾将迅速陷入能源危机。就像一个被扼住喉咙的人,不消片刻便会窒息倒地。


解放军的宣传片《降妖除魔》不无意味地重点展示了对能源设施的"精准打击"场景,模拟切断岛内发电站和天然气管道。这不是随意选择的打击目标,而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一击致命战略。根据台湾自身公开数据,其天然气储备最多维持14天,而在夏季高温期间,这一数字可能缩减至7天甚至更短。

历史已经给过台湾惨痛教训。1978年的"严重缺油事件"曾导致台湾经济大幅衰退,那一次的冲击被称为台湾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台湾在能源安全问题上不仅没有实质性改善,反而在所谓"能源转型"的口号下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讽刺的是,台湾在推行所谓"脱碳"过程中,火力发电占比不降反升,2022年已达到惊人的82%,其中天然气发电比重攀升至39%。这种能源结构让台湾像个坐在火药桶上的人,一边高喊安全,一边却点燃导火索

即使台当局紧急启动应急发电设施,没有持续的燃料供应,这些设备也只能是废铁一堆。而没有电力,那1.3万家便利店的冰箱、电脑和灯光将成为摆设,储存的食物很快变质,电子支付系统瘫痪,连最基本的通讯都无法保障。


这种能源脆弱性,加上应急体系的不足,使台湾在面对大陆的针对性措施时显得尤为被动。而国际社会虽然表面关切,实际上却在战略利益的考量下保持着微妙的观望态度。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台湾的未来走向将何去何从?

一招致命 国际观望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大陆的应对之策却显得游刃有余。近期,大陆海警船连续两天进入金门海域执行常态化巡航任务,一举突破了台湾当局认定的所谓"24海里界限"。这种实际行动,比任何言辞都更能直接传递出大陆坚定的立场——台湾问题绝不容讨价还价。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虽然表面上对台海局势忧心忡忡,却更像是一群围观棋局的看客,口中说着"不愿看到紧张局势升级",手里却不停地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这些国家派出的军舰在台海周边若即若离地晃荡,既想占据道德高地,又不愿承担实质风险。他们在台海问题上的表现,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面功夫,说到底还是为了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令人深思的是,尽管这些国家在军售和官方交往上不断试探底线,却从未真正承诺在冲突时为台湾而战。他们心知肚明,在中国崛起的历史大势面前,任何阻挠统一的尝试都如同螳臂当车。当美军印太司令都不得不承认大陆收台几率增加300%时,这已经不仅仅是数据变化,而是战略现实的根本转变。


解放军围台军演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从单一军种到多军联合,从简单封控到立体打击,每一次演习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统一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随着大陆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事技术的突破,这个"何时"正在加速临近

这种情况下,台当局的种种应对都显得像是垂死挣扎的最后倔强。当超市变成堡垒、警察变成战士、便利店成为枢纽的时候,台湾民众的福祉到底谁在考虑?那些喊着"台独"口号的政客们,是否真的做好了为意识形态牺牲普通人的准备?


结语

台当局的超市枢纽计划与警察上前线设想,暴露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面对解放军日益增强的实力,任何不切实际的应对都只能是掩耳盗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两岸统一的进程不可阻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台湾民众的安全与福祉才是最应关注的核心。岛内政客是应该继续制造对立还是回归理性思考和平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值得每个关心台海局势的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