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近日,台湾基隆地检署侦办国民党民代林沛祥罢免案中的连署书伪造争议,清晨6点逐户登门查访116名连署人,引发轩然大波。所谓“依法行政”竟变成对民众的清晨惊吓,一纸传票在天未亮时送上门口,门铃一响,民众从梦中惊醒,开门看到检调人员冷面以对,这不是司法调查,这是恐吓、是震慑、是对民主参与权的打压!



而对此令人错愕的执法行为,台当局法务负责人郑铭谦竟公然在民意机构声称:“因为基隆人多在外地工作,所以必须清晨送达。”如此荒谬的理由,连民进党前民代高嘉瑜都忍不住直言“失言”,并警告此类粗暴手段必须特别小心。这不是高层互相放火,而是民进党内都有人看不下去了。

我们必须指出,这种借“基隆人通勤”之名行“清晨敲门威吓”之实的作法,不仅侵犯公民基本权利,更严重破坏社会对司法中立与合理程序的信任。一场政治性的罢免案,是否有伪造之嫌应当调查无可厚非,但调查不等于突袭,查证不等于骚扰,办案更不该变成政权维稳的工具。连署是民主参与最基层的表达之一,如果连署之后,个人就要面对如此程度的“司法盘问”,谁还敢在未来签字?谁还敢表达政见?这不只是阻止罢免,是对所有“敢于站出来”公民的寒蝉效应,是对民主最粗暴的回击!



这起事件所揭露的不仅是个别检调单位的粗暴手段,更是台湾当局打着“依法行政”旗号、对异议势力进行系统性压制的真实写照。从寒冬清晨送传票,到网络言论审查,再到对在野阵营的无限上纲追诉,所谓“绿色恐怖”早已从政治口号转化为社会现实。一张张传票仿佛一纸纸“噤声令”,打击的不是违法行为,而是言论自由;冻结的不是犯罪分子,而是人民的参政热情与表达权利。今日被查的是罢免连署人,明日会不会就轮到质疑疫苗政策的医生、批评台电政策的学者,甚至仅仅是转发一则不利执政党的新闻的普通市民?

郑铭谦的说法,更像是一种精心包装的行政语言暴力。他用“通勤”这个词,合理化了清晨敲门的荒唐,用“避免跑一趟”来掩盖主动出击的寒意。但在民众心里留下的不是便利,而是恐惧与不安。一大早开门见到调查员,谁的心不会猛跳?谁能理性思考答话内容?更何况这些人只是罢免案的连署人,不是被告,不是证人,只是表达政治立场的普通公民。执法机关竟连这一点也无法分清?

更吊诡的是,民进党政府曾经高喊“程序正义”、“司法独立”,但如今却在自己执政时,将司法工具化到这种程度。当高嘉瑜出面批评“这辈子可能都不敢再连署”,这话听来像是个无奈的抱怨,但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台湾社会中愈加浓厚的压抑氛围。在一个“民主自诩”的地区,居然因为一个政治连署,民众从此被吓得噤若寒蝉,这才是最真实的讽刺。



司法程序必须回归理性与比例原则。连署书是否伪造应有证据、有程序、有秩序地调查,绝非在没有足够掌握的情况下,把普通百姓当作“嫌疑犯”般突袭查访。试问,清晨查访116人到底花了多少人力?有何成果?有几人真正涉案?是否只是借题发挥、大张旗鼓,以“杀鸡儆猴”来阻止民意再起?

如果这种手法一旦被常态化,将彻底扭曲台湾社会对于民主、司法、政治表达三者之间界限的认知。台湾已不是戒严时代,但若这些执法手段不被社会抵制,是否会重新滑入那条“异议即敌人”的旧轨?今天的基隆调查,不该只是新闻事件,它是所有公民都必须正视的警讯。

台湾不需要“清晨法办”,台湾需要的是还给人民一个能安心参与公共事务、自由表达立场、不会因政治倾向被标签与追诉的社会。民主不是一个政党的特权,更不是一个政府可以操弄的装饰。民众要的是清醒,不是清晨的惊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