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注意:这5种语言暴力正在摧毁孩子的未来
老看到有些当爹妈的,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孩子较劲,话说得挺重,脸拉得老长。
比如孩子碗没洗干净,作业本上有点涂改,出门磨蹭了几分钟。
当时看着是把规矩立起来了,孩子也蔫头耷脑认了错,可这劲儿使下去,真划算吗?
说实话,孩子那点儿自信心,挺脆弱的,就像刚发出来的小芽。
你老是用你怎么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笨死了…这种话去戳他,这芽就容易被戳蔫巴了。
次数多了,孩子自己心里就先认了:我就是不行,我就是个麻烦。
这种念头一旦扎下根,以后想让他挺起腰杆做事,难。
他心里那股劲儿,那股我能行的气,可能就在这一句句的指责里,一点点被磨掉了。
父母嘴里的话,其实挺有分量的。
不是说要天天捧着哄着,那也不对。
关键是,得分清楚场合,分清楚事情大小。
孩子努力了半天,结果可能不咋地,比如考试没考好,或者想帮你干活结果帮了倒忙。
这时候,你劈头盖脸一顿骂,除了让他下次更怕尝试,还能有啥好效果?
不如先看看他努力的那部分,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指出来,这儿做得不错,这次比上次有进步。
先让他心里暖和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你看见了。
然后再跟他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儿,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
这才是帮他,而不是站在他对面,把他打倒。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不是他存心的,就是能力还不够,或者没经验。
比如打翻了牛奶,弄丢了东西。
这事儿发生了,已经是结果了。
你冲他发火,除了让他害怕、紧张,下次可能更手忙脚乱,或者干脆学会了撒谎、推卸责任,还能解决啥问题?不如先把情绪放一边,想想怎么处理眼下的烂摊子。
是教他怎么清理干净?还是跟他一起分析,下次怎么拿杯子更稳当,东西放哪里不容易丢?重点是解决问题,是让他学会下次怎么办,而不是追究这次的责任,给他贴个不小心、没记性的标签。
人都是在犯错里长大的,大人也一样。
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啥都做得妥妥帖帖,那不现实。
生活里那些小磕小碰,真的没必要看得太重。
今天衣服穿反了,明天忘了带红领巾,后天吃饭掉了一桌子米粒。
这些事儿,烦人是烦人,但真不是啥原则性的大问题。
你为这些事儿天天跟他吼,天天消耗他的精力,也消耗你自己的。
值得吗?把这劲儿省下来,用在更要紧的地方不好吗?
比如,孩子是不是善良?能不能体谅别人?遇到困难,是躲着走,还是想办法去克服?能不能管好自己,做该做的事?这些才是关系到他以后能不能立住脚,能不能过得好的大事儿。
你得把眼光放长远点,盯住这些根本的东西。
至于那些生活习惯上的小毛病,可以提醒,可以引导,甚至可以跟他一起定个小规矩,慢慢来。
习惯这东西,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也不是吼两嗓子就能固定下来的。
你得有耐心,也得给他时间和空间。
还有,大人自己也得做得像样点。
你让孩子别玩手机,自己却手机不离手;你让孩子静下心看书,自己却在旁边刷短视频,那孩子能服气吗?他心里不嘀咕?榜样的力量,比你说一百句都管用。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得往那个方向努努力。
你沉下心做事了,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会学着点。
说到底,养孩子不是培养一个完美无缺的机器,是养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个人,他得有喜怒哀乐,有优点缺点,会成功也会失败。
做父母的,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天天盯着他的错处,给他挑刺儿,而是给他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心里有底气,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
让他知道,就算搞砸了,家还是他的后盾,爸妈还是会帮他想办法,而不是先指责他。
包容孩子那些无伤大雅的不完美,别在小事上反复折腾,把力气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去闯,去体验,去成长。
孩子心里踏实了,有幸福感了,能自己琢磨事儿了,这比啥都强。
这大概就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吧,看着简单,做起来,得用心,也得有点定力。
最终,孩子能不能走得远、走得稳,看的不是他小时候是不是一点错都没犯过,而是他心里那股劲儿,那份面对生活的底气,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