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节选自《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版)》绪论部分,有删减)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交往中广泛存在的文化与传播实践。通过跨文化传播,每一个个体、群体、组织以及族群、民族、国家都能在全球场域中交织一体,维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存关系,维持人类各个文化系统和整体结构的运行、协调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 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基于全面讨论人类交往、理解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本书使用全球场域(global field) 的概念,指代全球系统中由相互关联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场域 (field) 之集合,容纳从个体、群体到组织、国家等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聚合的关系结构,以及以全球为舞台,凝聚着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的信息传播环境。

本书认为,面对全球场域的结构和动态特征,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开展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有必要发展一种能够体现自身意志、诉求和创造性的本土研究的 “知识策略” ,用以审视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中人类交往的差异以及全球文化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定义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功能、模式等,重新理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基本框架和实质性意义。

这里所说的 “本土研究” ,与不同学科研究者常用的 “ 本土化” 有所不同。 在一般意义上,“本土化” 主要指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为参照,从本土视角修正其局限,使之 “由外向内” 落地并具备 “本土契合性” ,用以突破西方的学术理论在非西方的鲜活的现实处境中的困境,进而诱发新的问题意识、创造新的研究方法以及获得新的理解途径的研究取向。

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的终极旨趣,不只在于开放地处理自我与他者、本土学术与外部知识的关系,也在于重建问题意识、研究路向和介入实践的途径,发展一种同时具有本土特殊性和全球普遍性的知识系统,并使之成为诸多学科和问题域之间进行对话、彼此参照的 “ 枢轴” ,为寻求人类的共生共存提供视野、思想和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为帮助读者体认跨文化传播学的丰富内涵,本书立足于不同学科和问题域的学术积累,尝试提供一种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开放的知识框架,使之能够较全面地纳入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的事实、学说和思想。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适合高校新闻与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和阅读参考使用,对于关注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广大读者,亦有助益。

作者简介

孙英春,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与国际关系,著有《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2005)、《跨文化传播学导论》(2008)、《跨文化传播学》(2015)等。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版)

孙英春 著

ISBN:9787301360620

定价:79.00元

2025年3月出版

本书配备教学课件

编辑 赵云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