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色戒记

文|桂依然

三河市的街巷间,有千户商家的市场内外,一场荒诞的“招牌改色”闹剧正悄然上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见识过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类大戏,而河北三河的“招牌改色”事件,无疑在这闹剧清单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墙绿瓦的市井烟火里,蜜雪冰城的招牌从烈焰红唇化作青衫素裹,医院的红十字褪去血色披上绿纱,连街头巷尾的麻辣烫摊位都被迫披上“淡雅外衣”。

这场由权力亲自搀袖执笔的“美学改造”,以“学院风”“国际化”为名,将市井百态生生塞进统一的模具,最终酿成一场权力越界、法治失声的闹剧。近日,河北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初步核查后,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也因此被免职。但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远非一句免职就能平息。众多网民仍在追问,三河的“招牌改色”,权力却沦为某些人满足一己审美、追求政绩的工具。这不仅有碍观感,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营商环境,还拉降了政府的公信力指数。



当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端坐主席台,用“红色代表火,蓝色太俗”的理论训导上千商户时,恍惚间让人看见古代帝王“罢黜百家”的傲慢身影。只不过,韩非子的“以法为教”尚知需铸刑鼎公示天下,而今日的三河官员却将个人审美包装成“城市规划”,将行政命令伪装成“指导性意见”,生生将《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化作“尚方宝剑”,逼得商户们“不敢不听”。虽然换张招牌,花销不过几百元,但此等家长作风实在让人生厌。

红色,本是市井最鲜活的注脚——火锅店的热辣、婚庆铺的喜庆、急救站的警示,皆在这一抹中国红中沸腾。蓝色,承载着商海的沉稳——科技公司的理性、金融业的严谨、书店的静谧,皆于这一抹蔚蓝中安静地沉淀。而今,这些历经千年淬炼的色彩,竟被斥为“破坏学院风”的元凶,这实在让人失声发笑。正如《墨子》所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今日的三河官员,何尝不是用权力编织了一张“色彩囚笼”,让市井烟火在整齐划一的“淡雅”中感到一阵痉挛和窒息。



政策能有多荒诞?“文件未出,整改先行”最能说明。城管凭口头通知闯店铺,蜜雪冰城招牌三天内“红→绿→红”折腾,医院红十字都被强行“绿化”,卫健局急忙灭火,这是权力任性示丑。离谱的是,国际连锁品牌能豁免,蜜雪冰城总部扛得住换招牌成本,街边小店却要为“领导审美”大出血。有眼镜店老板无奈吐槽,改完招牌利润没了,不如转行当油漆工。这种“选择性执法”,如同《儒林外史》里“屠户不敢称猪”般荒唐,法治、公平成了空。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手段霸道却为华夏文明奠定根基。与之相比,三河市的“色同调”,尽显权力傲慢,暴露治理无能。北宋汴京虹桥边,商贩牌匾参差不齐,却满是蓬勃生机;民国上海弄堂里,店铺霓虹色彩斑斓,独存海派独特风韵。反观当下三河,强行规定“红砖色、葡萄牙米黄”所谓的“高级感”,把城市治理简单粗暴地降格为幼儿园涂色游戏,既不敢正视市井真实模样,又缺乏构建多元包容的能力。





更可笑的是,专家借“色彩心理学”批红蓝“俗气”,官员大谈“国际范”对标学院风,却对商户“改色丢客源”“空窗期亏损”的哭诉置若罔闻。这“何不食肉糜”式决策,与明嘉靖“改稻为桑”的昏招如出一辙。严世蕃强征民田尚需织造局配合,三河“色彩政令”却连规划图都懒得画。如今,撤一个市委负责人易,破除权力任性的心魔却难。从沈阳殡葬风招牌,到十堰 “统一招牌”,再到三河“色彩清洗”,某些官员似患“整齐强迫症”,视城市为玩偶,将治理当驯化游戏。

实际上,真正触动人心的城市美学,绝非诞生于权力摆弄的调色盘中。遥想当年,长安城坊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那份繁华岂是因为朱雀大街笔直规整才得以彰显?汴河两岸,酒肆茶坊林立,欢声笑语不断,喧闹的烟火气也从未因虹桥那优美的弧度而有所失色。看如今,北京胡同里,“老字号” 的斑驳牌匾承载悠悠岁月;成都香香巷内,食客抬眼便能望见风格各异的七彩招牌。由此我们深知:城市的灵魂,恰恰藏在这千店千面的平实日常与鲜活呼吸之间。





三河的招牌变奏曲终会落幕,但留下的思考远比颜料本身释放的信息沉重。我们尤需警惕那些藏在“规划导则”背后的权力越界。毕竟,一个连招牌颜色都要管制的城市,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怕是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毕竟,城市的伟大,从不在整齐划一的“高级感”,而在包容万象的烟火气——那是千万双手共同调出的,最生动的人间色谱,每一缕色光,都宛如城市脉络中流淌的暖流,滋养着与它相依相偎的爱与温柔。呜呼,感叹之余,明话以一首打油诗记之:

朱门易青衫,市井失烟霞。

权笔抹千商,法鼎坠黄沙。

红蓝皆俗目,冷暖自天涯。

人间烟火色,何必问官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