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眼看着自己回城无望,嫁给一农民,新婚夜,刘琦看着憨厚老实的丈夫说道:“你对我的好,无以为报,唯有扎根农村!”可18年后,刘琦却撇下丈夫和三个孩子喝农药自杀……
等丈夫归家看到垂死之际的刘琦,竟然没有将她送去医治,反而在屋中急得跳脚,嘴里还不断咒骂着她。
丈夫的咒骂声,孩子的哭喊声,混着风声进入了周围各家各户的院子中,大家纷纷来到他们家询问情况。
“哎哟,人都这样了,再骂也没什么用,赶紧送去救命才是正事呀。”
这时候,如梦初醒的丈夫才跑去借车,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她却死心的闭上眼睛,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刚走出家门没多远,刘琦就彻底断了气,丈夫骂骂咧咧的将车掉头,风将她的衣服吹得簌簌作响,好像在为她弹奏一首悲歌。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谁能想到,两人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琦跟着同学们来到了河套某片土地,一下车,所有人身上都被瞬间蒙上了一层“黄纱”。
在这黄沙漫漫平入天的土地上,承载着所有知青的梦想,他们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这里支边。
其中,表现最热烈的便是小个子刘琦,她虽然身材矮小,但是长相却是明艳动人。
尤其是脸上那充满热情和阳光的笑脸,让村民们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起来。
实际上,她本来可以不用下乡的,可是对她来说,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她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和身体,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做贡献。
同行的知青也都怀有和她一样的梦想和热烈,但是,肆虐的风沙慢慢将一些人的热情侵蚀。
这里物资缺乏,生活苦闷,每天除了顶着一副灰扑扑的样子出门劳动,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干。
细皮嫩肉的他们开始皮肤开裂,止不住的咳嗽,天气的恶劣的确击溃了一些人的心理防线,但是刘琦却没有退缩。
她永远是那副积极的样子,和当地的妇女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甚至在她们中间,她还经常像个“小大人”一样,传授她们各种知识和道理。
而村民们的朴实也在影响着她,慢慢的,她爱上了这片“贫瘠又富有”的土地,即使他们生活困苦,但所有人都那样有活力。
刘琦觉得自己的来对了地方,什么困难都打不到她,几年来,她亲眼见证了这个地方的变化,绿色不断往四周蔓延,风沙也肉眼可见的变小,人们脸上时常挂着幸福的笑容。
也正是在这时候,知青们陆续回家了,她也升起了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虽然她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感情,但她的家人毕竟不在这里。
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她没有获得返乡的机会,在她苦恼之时,一个高大的男人出现了,她就像看到希望一样,打算在这个地方安家。
苦闷得到排解之后,她的心情也舒爽多了,但是她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一选择,她跌入了更大的深渊当中,她的丈夫在婚后变了一副面孔。
不仅没有了往日的勤劳,还经常出去喝酒甚至赌博,回到家后,对她动辄打骂。
她不仅承担着一家人生活的重担,还要在丈夫暴虐的性情下求生,她的心早已千疮百孔。
她一直在隐忍,但是这样的苦日子根本没有头,终于,在一次被打骂之后,她偷偷买了百草枯。
在丈夫再次离家喝酒之际,她毫不犹豫的饮下了这毒药,躺在床上的她,听着窗外孩子们的玩闹声,她流着泪闭上了眼睛......
信息来源:《河套女知青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