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名是某种身份认同的符号

也是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追寻肯定

这之于一座城也适用

地名有如城市的掌纹

记录着它生动的性情密码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大量的历史地名,恰如两千多年未改的“成都”一名,奠定一座城市坚实的文化自信。2022年,成都市出台《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地名命名、地名文化保护等提供前瞻性的引导。


文化是一座城市品质的灵魂与气质。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古往今来,日新月异,彭州的文化积淀从未停歇,这里作为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发源地,诞生了许多丰厚语义的名字,洋洋洒洒写下彭州的韵味风华,写下彭州人生生不息的长歌。


从彭州演变的轨迹,正可看出巴蜀传统城市文明的特征。传统的城市格局、传统的建筑、传统的翠竹林盘环境、悠久的城镇建设与更新的历史、深厚的古蜀文化底蕴、优美的山水风色,还有旧城古镇人雍容优雅的生活,让彭州充盈着灵性和活力。


当我们发现挖掘“丹景山”人文场域,重温“白鹿山”浪漫回忆,在“小鱼洞”的山水间,继续做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梦……在地名中穿越时空的共情,是彭州人的文化日常,润物无声熏染着优雅的城市气质。游弋在这些令人着迷的名字里,人似乎也获得一种自由,不必拘泥于此时此地,而可以在彭派之城的不同时空中自由穿行。


许多外地人到了彭州,感叹彭州的地名大多很好听,闪动着汉语的魅力诗情。彭州自古以来繁花似锦,地名中的草木葱茏、四季流转,又是立体山水彭派之城生态景观的美丽写照。


还有那些众多与“历史文化”有关的镇域地名,如以一株康熙年间枝叶繁茂的桂花树命名的桂花镇,给人浪漫的联想,不言自明。相传,当地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花树,每到秋时花开,香溢十里,人们乐意坐在树下乘凉,逐步形成街市。清康熙初年建场时,以当地有株高大的桂花树,定名桂花场,并于此设汛署。桂陶是桂花镇传统制陶工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前后,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彭镇(今天彭街道)名虽是新取,但“天彭阙”一名却很古老,是蜀人族群魂归的祖庭。自秦汉设繁县以来,一直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期,姜维以凉州胡人居繁城,将本地原住民迁往南边,筑新城以居,是为新繁城。南北朝时,繁城所在改置九陇县,新繁城所在为新繁县。此后无论南晋寿郡、九陇郡、濛州均治于此。此后唐设彭州,辖九陇、唐昌、濛阳、导江四县,州治及九陇县治均在今天彭街道。宋元明清几代,虽然几度废兴,彭州城的地位依然如故。1950年,彭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5个行政区。1950年1月24日正式建为中心镇。1980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更名天彭镇。2015年,撤销天彭镇,设立天彭街道。


五代以来,丹景牡丹文化中心在全国崛起,给彭州城镇的天彭都会、仙源人居的优良传统环境更添一抹独到的活色生香的亮色,突显出彭州人“牡丹生活方式”的优雅和时尚。明清以来,丹景山镇这个神奇的地方已成为天彭牡丹观赏中心和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牡丹观赏胜地之一。清朝大才子大学者李调元(1734-1803)在著名的《纪天彭诗》十六首中,赞叹彭州自古以来牡丹最盛:牡丹旧数古彭稠,京洛遗风俗尚留。孟氏繁华能几日,今人犹自说花州。


追本溯源,彭州曾是古蜀国定居立业之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鱼凫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务农”,自从古蜀先民从岷江上游抵达富饶的成都平原,他们动荡的迁徙终于找到安定的据点。小鱼洞(今龙门山镇)古名丙穴,是古蜀人的繁衍生息之地。鱼凫王作为古蜀先王,带领子民在小鱼洞境内活动生产,使小鱼洞与万春镇鱼凫遗址以及广汉三星堆遥相呼应,成为古蜀文明的重要一环。


白鹿镇,因一个美丽的传说得名:宋元嘉九年(433年),有樵人逐白鹿,所趋限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其何所?人云:“小成都”。后为求之,不知所在。偶遇白鹿的传说,吸引人们去寻找那神奇的所在。久而久之,人们因眷恋蜿蜒清澈的山河风光,来往更加频繁,而河边便兴起了“河坝场”,即今天的“白鹿场”。


彭州人说起到磁峰赶场,习惯用语叫做赶普照寺。只因老街背后,曾有一株古丝栗,树侧便是普照寺。这座寺庙建于明代,旧时,“朝庙子”成为民众一件不可少的乐事,加上此地有着几条古道相汇,自然形成街市,最早叫做冯街子。清初,移民沿着石门旧道、薄刀岭石板路、小石梯等前人留下的道路,来到这里,只见群峰环绕,状如瓷瓶,因而取名磁峰(今桂花镇)

在历史文化变迁的长河中

源远流长的彭州

有悠久的发展

变革、交融、认同的过程

地名既是文明的结晶

是展现历史的载体

是时代的见证

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藏

今日互动:你还了解什么彭州地名的故事?在留言区告诉彭彭吧!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369期

文字:刘代萱

图片:张勇 胡胜 品鉴彭州

编辑:刘代萱 责编:邓茹月 编审:祁文静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