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祖国”历史重任“不能一拖再拖”,催促我辈兑现诺言

【编者按】



两张历史图片彰显中国人永志不忘的精神信仰:离实现目标越来越近? 历史的记忆,时代的力量。

翻出两张图片,顿感责任重大,几代伟人催促我辈的历史使命感,让“统一祖国”振聋发聩,我辈同志不能怠慢。



总有一些坐标与人物相互辉映,勾勒出中华民族奋进的轨迹。当金童将目光聚焦在成都天府广场的“实现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横幅与广州火车站的“统一祖国”标语上时,会发现这两张跨越时空的图片,不仅串联起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更在地域与人物的呼应中,奏响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与复兴的时代强音——前者是四川之子邓小平勾勒的改革蓝图在天府之国的回响,后者是南粤大地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对国家使命的践行,共同诠释着“国家统一”这一跨越代际的精神信仰。历史的责任感,国家的使命感,催促我辈仍需快马加鞭,更进一步。



一、历史的强音仿佛在灵魂拷问,巴蜀之子与南粤潮头——两代伟人的历史接力

两张图片的地域坐标,恰与两位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形成微妙呼应:四川广安的邓小平,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雄才大略,在1978年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广东香山的孙中山,更早以“振兴中华”的呐喊,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序幕。前者是改革开放的“总舵手”,后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共同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视为毕生追求。



成都天府广场的图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邓小平提出“四化”目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标语中“实现四化”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并列,既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揭示了邓小平对“发展”与“统一”的深层认知——只有通过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而广州火车站的图片拍摄于80-90年代,此时广东已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崛起,广州作为华南枢纽,正以开放姿态吸纳全国资源。两地标语虽未直接提及人物,却处处彰显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实践成果:四川作为内陆腹地响应国家号召,广东作为前沿阵地率先突破,共同构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而“统一祖国”的信念,正是凝聚这盘大棋的精神纽带。



如今两城发展排名GDP在伯仲之间:

1、广州 31,032.50亿元 第5位 ,成都23,511.30亿元 第7位 。

2. 副省级城市:广州第二,成都第三。



二、邓小平“统计问题不能一拖再拖”,从“蜀道”到“南海”:改革开放中的统一共识

邓小平曾说:“统一问题不能一拖再拖。”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既是国家统一的战略方案,也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与广州的两张图片,恰似改革开放在地域上的“两极”:前者代表内陆省份对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后者象征沿海地区对开放使命的勇敢担当,而“统一祖国”的标语,则是两者共同的精神旗帜。



在成都天府广场,标语中的“四化”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具体目标,“统一祖国”则是超越地域的共同理想。80年代的四川,虽远离沿海,但“振兴中华”的号召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全国同步,以朴素的干劲投身现代化建设。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则更具象征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重要枢纽,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建设者,“统一祖国”的标语既是对往来旅客的提醒,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当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探索市场经济时,其根本目的仍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为实现统一大业积累物质与精神力量。两地图片的并置,恰如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象化:先让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再带动内陆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发展、共同繁荣,而“国家统一”正是贯穿这一进程的核心逻辑。



三、精神信仰的传承:从历史图片到当代使命

两张图片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们记录了不同地域对同一信念的坚守。邓小平作为四川人,将“改革开放”的种子播撒全国,广东作为“先行地”,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孙中山作为广东人,其“革命尚未成功”的遗志,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国家统一不仅是政治目标,更是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今天,当我们回望成都的自行车流与广州的老式公交,看到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变迁,更是精神信仰的延续。四川与广东,一个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部枢纽,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两地在新时代的协同发展,正是“统一祖国”信念的当代实践:成都是“内陆开放高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二者通过中欧班列、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以发展促统一,以统一强发展”的新篇章。正如图片中“振兴中华”的号召从未褪色,邓小平与孙中山的精神遗产,正激励着当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深水区,在国家统一征程中,必须继续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让“统一祖国”的标语不仅定格在历史照片中,更成为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行动纲领。这是前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信仰。



综述:从地域到国家,从历史到未来

成都与广州的两张图片,是中国改革开放与国家统一进程的微缩景观。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是巴山蜀水间的奋进,还是珠江之畔的开拓,中华民族始终以“统一”为根本利益,以“复兴”为终极目标。邓小平与孙中山,两位分别来自四川与广东的伟人,用不同时代的实践,共同诠释了“国家统一”的深刻内涵——这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归宿。



今日之中国,离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当我们在成都天府广场看到现代化的都市景观,在广州火车站目睹高铁网络的繁忙景象,更应铭记历史图片中的精神密码:从“实现四化”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统一祖国”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国家完整、民族尊严的执着追求。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在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参与者、奋斗者,让我们以历史为鉴,以两张图片为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统一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历史的精神信仰,是我辈必须兑现的诺言。

▲四月的北京首都机场,人民日报广而告之:“统一”的日子,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彰显“统一祖国”也越来越近。



马虎不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统一问题,不能一拖再拖。”

(笔者注:因为图片是成都和广州的图片,只谈到了这两个伟人,没谈到毛泽东等伟人,请大家见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