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一汽-大众宣布旗下全系燃油SUV限时可享“双终身”质保:
不仅整车终身质保,连原装备件(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系统)也纳入保障范围,且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国联保。
虽然这项政策并非在行业内首个提出,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做法依然值得解读。
在中国车市持续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价格战”几乎成了行业默认的常态。
合资品牌也未能置身其外,从终端降价到限时补贴,短期效果固然明显,但代价同样不小。
品牌价值承压、用户信任流失,甚至带来渠道体系的连锁反应。
合资品牌并非不能打不了价格战,而是大家普遍开始意识到价格战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尤其是面对消费结构的深层变化,仅靠价格换市场,换不来真正的用户关系。
从销量结构来看,燃油车仍占据着中国车市的半壁江山。新能源车的热度虽高,但主流市场仍处于“油电并存”的阶段。
根据乘联分会统计数据,在15万至30万元区间,燃油SUV依然拥有广泛且稳定的用户基础。
一汽-大众本次质保政策所覆盖的探歌、探岳(参数丨图片)系列,以及中大型的揽巡、揽境,正是这个区间的主力产品。
这些产品并不“走低价”,反而更看重长期使用价值。而它们的用户,也不是典型的“科技尝鲜者”,而是更在意“这车能不能开十年”的那类人。
他们或许不太关注车机系统能否升级到最新版本,也不在意是否搭载了高阶辅助驾驶。他们在意的是:保养贵不贵、换件方便不方便、后期是不是“用着安心”。他们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
“我想买一辆真正能陪我久一点的车。”
全国都在刮大风,朋友圈全是沙尘和预警。电车风口也在刮,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吹着往前走。
他们可能不在社交媒体上“晒车”,也不追风口、不谈架构、不提算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类人,支撑起了中国车市最稳固的一部分销量曲线。
从这个角度看,“终身质保”的推出,既是一种产品策略,也是一种市场沟通。它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保障,更是品牌向用户释放的一种信号:
我们理解你的节奏,也愿意为这种“长期选择”负起责任。
对于一汽-大众这样的合资品牌来说,这种长期承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其制造标准、测试流程和服务体系的多年积累之上。
从过去“只做不说”,到今天“敢说也能做”,这种转变背后,是体系能力的外化,更是品牌对用户关系的重新定义。
在智能化叙事主导行业话语权的当下,燃油车用户的声音往往被忽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
他们只是没那么着急。他们买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追赶潮流。他们追求的不是“下一代”,而是“耐用一代”。
“终身质保”于他们而言,也许不是惊喜,更像是一种久违的认真对待。
当然,这类政策最终能否兑现、真正提升用户体验,还需要时间去检验。但它无疑为合资品牌提供了一种从价格战中抽身、转向价值竞争的可能性。而对用户而言,它是一种久违的尊重与被看见。
技术可以多元,消费也可以多元。不是所有人都在换电车,但有人只是想选一辆开得久、修得起、用得稳的车。这样的人,也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