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黄晓庆

“甜,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

在《说文解字》中,“甜”被拆解为舌头感受到的甘美,指像糖、蜜的味道,进而延伸为舒适、愉快的感觉,以及“美好”。

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内江这座“甜城”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内江经开区,它是流水线上精心酿制的果汁与饮品的甘美;在甜城湖边,它是年轻人随山歌起舞时飞扬的裙角;在火花村,它是乡村旧貌换新颜后村民朋友圈分享的照片;在双凤养老院,它是老杨垂钓时鲫鱼咬钩瞬间绽放的笑纹……

4月14日,封面新闻首席记者团深入内江,用镜头与笔触捕捉这座千年甜城为“甜”字写下的新时代释义。从味觉的甜到生活的甜,从文字的甜到人心的甜,内江正以全方位的“甜美”实践,重新定义着这个古老汉字的当代内涵。

产业之甜——从“蔗糖古法”到“甜味+”产业集群

在“无辣不欢”的巴蜀大地,内江执着地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甜蜜传奇”。

内江的“甜”,早在隋唐时期便随着甘蔗种植生根发芽。至清朝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内江糖产量占全川的70%、全国的48.46%,桔糖和冰糖产量几乎独揽全川。如今,位于内江市中区龙门镇的曾家大院还保留着不少糖业遗迹,诉说着那段辉煌历史。


甘蔗丰收(资料图)

1979年,“甜城”一词首次载入《辞海》,“甜城内江”正式得到认定。2023年6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内江“中国甜食之都”称号,为这段跨越千年的甜蜜故事写下新的注脚。

立足深厚的产业积淀,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创新提出“甜味+”发展战略。这一产业体系不仅涵盖传统食品加工制造,更延伸至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配套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作为“甜味+”产业的主战场,四川内江经开区总是一副忙碌的景象。4月14日一早,各厂区便加足马力,全力生产,助力内江“甜味+”工业的发展。

这里不仅汇聚了泰国天丝红牛、北京汇源果汁、上海紫江、华润雪花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还有香港昇兴易拉罐、恒合包装等配套生产企业入驻,基本实现“种植—生产—包装—物流”全产业链条。


内江经开区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摄影:王斌)

此外,黄老五、赵老师、金四方、旺旺食品等30余个区域知名品牌,遍布内江各县(市、区)。

据内江市相关部门统计,内江市现有规模以上“甜味+”工业企业120户,2024年实现产值192.8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75%,同比增长18.78%。

面向未来,内江正着力打造“双百亿、双五十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业链整合、培育特色品牌,力争将“甜味+”产业年均增速稳定在10%以上。

这座千年甜城,正在传统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从“甜蜜记忆”到“甜蜜经济”的产业升级新篇章。

城市之甜——“甜城”基因赋能现代城市更新

“甜城”二字对内江而言,既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胎记,更是浸润城市肌理的精神密码。从隋唐蔗糖到当代“甜味+”产业,这份独特的甜蜜基因,如今正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温暖底色。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内江市坚持“甜城”文化底色,以民为本,打造出了入选住建部无物业服务小区实行基础物业服务典型案例的“西二巷小区”。

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无物业管理的西二巷小区,50年后焕发新颜:垃圾库变为红色驿站,闲置空地变成口袋公园、停车场,实现文化气和烟火气并存。

在内江市中区玉溪街道新华路社区党委书记姜维斌看来,西二巷小区建设的诀窍便是社区以居民为主,推行楼栋自治,将“甜”与“不甜”的评判权交给居民。

“最开始我们的思路是整个小区统一物业收费标准,便于管理和维护。后来我们发现每栋楼的居民所站的角度不同,意见也就不同,很难有统一标准。”

姜维斌介绍,该小区推动成立“网联委”“自管委”“自改委”等新兴自治组织,每25户设立一个联户员,作为居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和传话筒,让小区的治理由各自管委自己负责。

新华路西二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只是内江市实施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甜蜜的涟漪还从城市蔓延至乡野。

距城区15公里的火花村,村民们在自家庭院种植紫皮大蒜,既美化环境又户均增收千元;该村还通过“生态肾脏”等创新设计,实现人居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内江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发展“庭院经济”(摄影:黄晓庆)

截至目前,内江市已在37个镇(街道)、526个村(社区)全域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累计46.6万户、139.8万名群众受益。

如今走在内江城乡,既能触摸千年甜文化的脉动,更能感受到新时代“甜蜜事业”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民生之甜——全龄段“甜蜜服务”的幸福实践

城乡环境的改善在进行着,民生服务也丝毫没落下。

2024年,内江市深入推进“30件甜蜜内江民生实事”,聚焦“上班族”“上学族”看病难,在11家三级医院常态化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聚焦校园午餐供应问题,提供三种供餐模式,逐步解决供应难题;聚焦就业难题,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步入2025年,内江将民生服务重点向养老领域纵深推进。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6张床位入住率达到100%。


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图据内江高新区社会治理局)

今年94岁的肖春玉老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4月14日上午9点刚过,便拉上自己的姐妹们来到音乐室,亮开嗓门,唱起了她们年轻时喜爱的歌曲。

而在音乐室不远处的走廊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墙上的彩笔画,那是老人们自己上色的作品,其中一个粉色的哆啦A梦受到大家的喜爱。

这些生动的“银发乐园”图景,正是内江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截至目前,内江市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驿站、老年助餐点、老年教育教学点170个,县级失能照护中心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7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驿站144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内江的民生服务创新不止于硬件提升,更注重精神滋养。通过“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服务、月月有主题”的常态化文娱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焕发新活力。

2025年,这座城市继续拓展幸福半径,从兜底保障到教育医疗,从文体生活到就业创业,着力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甜蜜民生”服务体系,让更多内江人都能感受到时代发展的甜蜜果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