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袤的河南省大地上,一所知名高校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倡议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毕业班学生们内心的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关注。该校满怀深情地向即将毕业、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子们发出了“捐赠树木,共建校友林”的真挚倡议。
其初衷旨在让每一位即将挥别母校的学生,能够在这片曾经挥洒青春汗水、承载无数梦想与回忆的土地上,留下一份永恒且意义非凡的纪念。使这份深深的同窗之情、师生之谊,如同生命力顽强、茁壮成长的树木一般,深深扎根于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并且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学校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精神瑰宝。
在这份饱含深情与期待的倡议书里,清晰且明确地写到,此次捐赠活动以自愿为原则,每棵树木的定价为 650 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实际情况却与倡议书所表述的美好愿景大相径庭。学院的辅导员和班长在执行过程中,完全背离了自愿的原则,向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下达了必须交钱的指令。
在这个拥有 45 人的班级里,要求每个人交出 14.13 元,剩余的部分则由班费补齐。虽说涉及的数额从绝对值来看并不算多,可这一违背自愿原则的强制行为,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此持有异议。
要知道,在本科的这 4 年时光里,学校在绿化树木方面的举措实在令人费解。仅仅 4 年的时间,学校的绿化树木竟然更换了 2 批。这一现象在校园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每当领导更替,树木也会随之更换。那些刚刚种下、还没来得及长高长大的小树,往往会被连根拔起,然后换成其他的品种。这种频繁更换树木的行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校园的生态环境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校友对于母校的情感,通常是深厚而真挚的,是源于内心深处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怀念与感恩。捐赠行为本应是出于自愿和对母校的热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深情回馈。但如今学校这种强制要求捐赠的做法,与传统的校友捐赠文化背道而驰。传统的校友捐赠文化,强调的是校友的自主意愿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而非强制的任务。
学校作为教育的神圣场所,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母校的认同感。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愿地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通过这种强制手段来达到所谓的绿化目标。
如今,学校又要求全校的毕业班都来捐赠校友林,再次进行绿化的更换。这让很多同学满心困惑,不禁发问:以前的毕业班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捐赠要求?为什么偏偏到了这一届,就要捐赠校友林呢?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同学们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也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了质疑。
以往的管理决策往往是基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此次的强制捐赠要求,显然与以往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不禁让人思考,学校在做出这一决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和学校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