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江,流传着一个“红色杨家将”的故事:作为土地革命时期闽东苏区党组织和红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的杨而菖,在解放马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胞兄杨与可、胞弟杨与福也相继牺牲;杨父杨孝知是连江光复会会员,杨母王水莲参与组建闽海游击队……

“红色杨家将”故事流传

也离不开红色英雄“守灯人”

何星发等人的努力


何星发。余李鑫/摄

01

积极投身

红色文化传承事业

“英烈守护我们,我们守护英烈!”

几十年来

何星发积极投身红色文化传承事业

致力于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中的

杨而菖英烈纪念园

陈可珠英烈纪念园的建设工作

担任筹建委员会委员

自己主动捐资的同时还发动社会各界募捐

并参与了工程规划建设工作


何星发在讲述筹建杨而菖英烈纪念园的故事。余李鑫/摄

前段时间

92岁的他还捐出了新中国成立前

中共北茭半岛地区中心工委

地下党员干部花名册原件

成为连江县第一位

在此次离休干部红色档案征集活动中

捐赠老物件并被市档案馆收藏的老干部

据何星发介绍,这份花名册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当年参与北茭半岛地区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共同回忆、亲笔整理而成,详细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北茭半岛地区中心工委地下党员干部的姓名、职务、出生年月、入党年月,以及解放后在各地担任的重要职务等信息,是研究当地革命历史的重要原始档案。


连江县委老干部局、县档案馆为何星发颁发收藏证书。余李鑫/摄

“这些名单里的同志,很多是当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把这份档案交给组织,就是让红色记忆找到最好的‘归宿’。”何星发说。

02

自身经历就是一部

生动的“红色教科书”

何星发的人生历程

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红色教科书”

1946年,何星发的大哥何宗坚投身革命,常以做鱼生意为掩护,让革命同志在家中秘密联络。受其影响,1948年6月,年仅14岁的何星发加入城工部地下党组织,自此踏上革命征程,往返于黄岐、苔菉等地的联络点,负责站岗放哨、联络通信等工作。

同年10月,中共北茭特委升格为北茭半岛地区中心工委,何星发又担任联络委员。1949年4月,中心工委制定作战计划,何星发参与其中,战斗当天情况突变,游击队果断提前行动与敌人交火。

“当时为了压制敌人机枪火力,我的队友王义民冲上去开枪射击,英勇牺牲,但这一仗游击队最终歼敌7人、俘敌27人,缴获大量武器,游击队由此声名远播,极大鼓舞了士气,为队伍壮大奠定基础。”何星发回忆道。


何星发。余李鑫/摄

英雄虽逝,英魂长存

继承了战友的遗志

何星发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之中

他曾担任连江县坑园水产站站长、苔菉水产站站长等,获评福建省水产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

离休后,他还担任过凤城镇东北街社区离退休第五党支部的支委,组织老党员开展学习活动,围绕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近期,他还将参与连江县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口述红色历史”微视频拍摄活动,讲述亲身经历的红色革命故事。


何星发翻阅红色老物件。余李鑫/摄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何星发常说,离休不褪色,是每一位老党员的初心。

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余李鑫 连融媒

新媒体编辑 李琼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