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著名的刘志丹同志壮烈牺牲。刘志丹,本名景桂,字子丹、志丹。听说叫子丹是因为当时他们那个地区的乡音就是这样发音的。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03年,刘志丹出生在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一个农家,他的祖父和父亲过去是清朝的秀才。刚才说了,他本名刘景桂,从小读的是四书五经,后来考入榆林中学,接触到《新青年》和马克思主义。1925年,这个文质彬彬的学生做了个让家族震惊的决定——他加入了共产党!

他本来是青年学生,给自己改名叫刘志丹,就是因为志向和丹心,然后在实践当中他知道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



1928年渭华起义时,25岁的刘志丹已是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主席。起义军举着大刀长矛攻占县城,把地契当街焚烧,却在国民党一个整编师镇压下溃败……刘志丹带着残部躲进秦岭深山,靠吃野果活命……这段经历让他悟透:“革命不是梁山聚义,没有枪杆子连命都保不住!”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结合,他懂得了什么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正好也和毛泽东同志的说法是相吻合的。

后来他在南梁打游击时,用榆木造假大炮裹红布吓退民团,让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成了红军的草药师傅,连地主家的《三国演义》都被他当兵书研究。关于他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他把战利品分给其他的同志,但是自己只要地主书房里的书。

1931年10月,刘志丹与西北红军另外一位创始人谢子长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刘志丹任同盟军副总指挥,谢子长任总指挥。当时大家习惯上很亲切地称谢子长为老谢,称刘志丹为老刘……1932年同盟军后改称红军陕甘边游击队,在陕甘边的南梁、照金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当年12月,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5年1月30日,由谢子长率领的陕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

1934年,西华池战役,他带着四百人夜袭国民党军营。拿煤油桶里放鞭炮,制造这种声音,冒充机枪声,还派出敢死队,缴获得来西北红军第一门山炮。次年,劳山伏击东北军,他算准地形,在三十里铺布下口袋阵,滚木礌石封路,土地雷断后,全歼敌军3700人。毛泽东同志听闻后拍腿大笑:“这刘志丹,把《水浒传》的埋伏玩出花了!”

当时的国民党当他是心腹大患,悬赏他的人头,给出的赏格是5万元大洋。但是刘志丹的根据地能在国民党重围中存活下来。他们靠的是三样法宝:分地契、贩私盐、收编和教育当地武装组织。在保安县土改时,他给老农立字据:“红军若垮台,拿这纸条找我讨债!”这张字据被老乡藏进灶台,直到解放……面对盐税盘剥,他组织“扁担队”扮商贩,用粮食从国统区换盐,还在山沟里开“流动集市”,今天到这个山头上,明天到另一条山沟沟,让税警摸不着门路!对陕甘交界的民团、哥老会等地方帮会,他提出“红白灰”策略:红军是“红”,渗透白军是“白”,收编绿林是“灰”。郭宝珊的土匪部队被改编成抗日义勇军,连阎锡山的报纸都惊呼“刘志丹部窥视晋西北”。这种生存智慧,让原本只有2000条破枪的游击队,到1935年,就发展到连克六座县城,吓得山西报纸误报“有五万红军”。避强击弱,是刘志丹灵活用兵的重要指导思想。刘志丹说:“打仗一定要灵活,不要硬打。能消灭敌人就打,打不过就不打。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刘志丹善于捕捉战机,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劣胜优,敢于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深入敌后,发动进攻,打破敌军的“围剿”。


他还特别善于统战,一直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刘志丹常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

刘志丹坚决主张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而在生活上要给一般地主以生活出路,允许富农分得一部分好田,使地主、富农也有安身立命之本,因为没有了生活来源的话,谁都会思想不稳定的,穷人就是这样才闹革命的。

同时,刘志丹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也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打击反动的,争取中间的,团结友好的。实践证明,刘志丹实行的这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对于削弱敌人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巩固红色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还在当地实行了非常好的经济文化政策,创办列宁小学、办牧场、集市贸易,为根据地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多次遭受“左”倾错误的排挤、诬陷和打击,多次被撤职降职,甚至被关押,特别是在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和一批干部被关押。当时他的处境可以说非常危险了,几乎就要处决他了……但刘志丹对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始终忠贞不渝,他让部下不要动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解救了刘志丹。刘志丹获释后,毛泽东、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刘志丹,并深情地对刘志丹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

刘志丹十分感动,对党中央表示衷心感谢。刘志丹还多次告诫受冤屈的同志和西北红军指战员:“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在刘志丹的带领下,西北红军同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刘志丹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在后来的长征胜利之后,毛泽东也提到了刘志丹的贡献:“如果没有刘志丹同志的努力,那么我们红军长征应该走到哪里?连一个落脚点都没有!”

1936年,我红军东征山西。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屡克敌军。4月14日那天,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他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刘志丹家乡修建烈士陵园。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1943年,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公葬典礼,毛泽东再次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他女儿刘力贞在纪念他百岁诞辰的文章当中讲:“父亲去世时,他的皮包里只有6支香烟、半截铅笔。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物,他干革命后家也被敌人抄了。但是,他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还有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德。”

陕北老乡至今传唱:“正月里来山丹丹红,刘志丹是咱百姓的星。”还有“正月里来山道道蓝,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他是人民的大清官,带着队伍上横山。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救国为人民……”这是一颗耀眼的红星,他从黄土沟壑燃向全中国,照见的不仅是一个将领的功绩,更是一个政党如何在绝境中抓住民心、杀出血路的天机。他牺牲时,西北根据地已成中央红军唯一落脚点。359旅在南泥湾用的农具,出自他建的兵工厂;彭德怀同志的西北野战军战术,也藏着劳山战役的影子。更深远的是,他带出的红26军后来成为八路军115师主力,韩先楚同志带出的689团在朝鲜战场让美军胆寒;红28军改编的部队直到对印自卫反击战仍在建功!



周恩来称赞刘志丹:“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1996年,他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7年3月,位于延安市志丹县的刘志丹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民不会忘记,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都有大批党员和群众还有学生们来缅怀英雄,铭记历史。他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红色精神体系当中,是指引我们前进的重要精神财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