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四川乐山摄影报道

4月15日上午,新创川剧《榕荫记》在四川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建组会。现场,来自成都、乐山的文艺专家、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围绕剧目的内容创作、艺术表达、戏曲形式等各抒己见,助力《榕荫记》走向观众、走向市场。


建组会现场

《榕荫记》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担纲艺术总监,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知名戏曲导演杜林担任总导演,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潘乃奇携手成都市川剧院优秀编剧孟立敬共同编剧,该剧以乐山犍为籍循吏李拔为创作蓝本,着重聚焦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恢宏之志,以及清、慎、廉的治家为官之道,以期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丰富、立体的“一代循吏”形象。

建组会上,乐山市文艺创作首席专家郑岷波率先介绍了《榕荫记》创作相关情况。他透露,早在2024年5月的剧本创作启动阶段,主创团队就曾赴犍为,福建省福州市、霞浦县开展创作采风。“在福州,主创团队深入探寻鼓山等李拔曾题字之地,感受历史文化沉淀;在榕城古街,与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传统礼仪;走访当地博物馆、民俗馆、历史遗迹,收集大量民间传说、方言俗语,为剧本创作积累丰富素材。”

创作团队还多次组织头脑风暴,依据采风素材确定了以李拔从福宁府到福州府做官期间解决民生疾苦等内容为主线的故事框架,设定性格各异的主要人物形象。初稿完成后,剧组还在成都、乐山先后三次举办专家研讨会,围绕情节的合理性、人物性格的连贯性、唱词的韵律节奏等,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提升。“我们的目标是精心打造一部具有高艺术水准的川剧作品,为川剧舞台增添一部富有特色的新剧目,为川剧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川剧保护、传承贡献新力量,让更多观众领略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郑岷波说。

现场,编剧潘乃奇回顾了《榕荫记》的创作采风的精彩历程,从剧名《榕亭记》改为《榕荫记》的反复推敲,到8易其稿的精益求精,再到各位艺术家、文化学者的建议建言,“希望能不负众望。”潘乃奇介绍,该剧将通过“春之困、夏之炙、秋之凛、冬之烈”四幕结构全剧,讲述李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她期待通过川剧昆腔的主要呈现方式,将这种精神化用在当下,诠释李拔“榕为大木、犹荫十亩”的品质和精神。

总导演杜林则从故事呈现、人物塑造、舞台表现、表演体系、舞美、服装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追求以‘雅致’的艺术品格和‘清新’的表现风格,着重川剧表演‘美’的本体,表现人物‘真’的个性,表达核心‘善’的主题。”谈及如何塑造一个鲜活的“人”,讲一个生动的“事”,杜林坦言:“李拔在任职期间,并未有轰轰烈烈、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事迹,因此对本剧的矛盾设置产生了较大影响。故而,本剧的戏剧张力并非表现在激烈的矛盾之中,而是落在日常烟火之中和务实作风之中。这就需要我们把故事呈现得结构流畅、起伏恰当、有盐有味、值得欣赏。”

会上,该剧艺术总监陈智林肯定了导演、编剧们在《榕荫记》在内容呈现和艺术手法上的把握,他期待该剧以高雅格调展现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追求“榕树精神”的再现。“要把‘李拔精神’拔起来!在塑造人物时,从现代人的思想以及人物所处环境出发,将鲜为人知的人物塑造成精神塑像,使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榜样。”

在创作理念上,陈智林认为主创团队对“烟火味”的把握十分关键。“我们不需要脱离实际、自娱自乐式地塑造人物,而是要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融入情感,成为摸得着、看得到,既有形又无形的存在。”尽管《榕荫记》是一台历史剧,但在陈智林看来,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现实,其发展是系统传承的,今人对历史的研究和解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反思。“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今天的审美,去对待昨天的优秀传统,对其负责。非遗展示的不是‘死’的东西,而是将传统留下的美好重新赋予生命力,让它们在新环境中延伸出新生命,这才是对历史、对先辈真正的尊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