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14日 11版)



刘冬颖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诗经》研究,著有《诗经八堂课》《诗经变风变雅考论》等;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清明时节,游客在江苏省兴化市千垛景区油菜花田游览。新华社发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阳产村,村民在秋分当日晾晒农作物。新华社发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幼儿园,老师在指导小朋友包饺子迎接冬至。新华社发

本期讲座,我们将介绍古诗歌中记录的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不仅精准反映了自然界的季节变化,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人的哲学思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历代文人骚客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创作了大量相关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象和民风民俗。无论是春天的“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还是秋天的“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白居易《岁晚》),这些诗句即便是在今天诵读,依然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人视角的四季更替。

仰望星空:二十四节气中的古代智慧

据考古发掘,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就有古观象台。古人通过长期太阳观测和生活经验总结,逐渐发现节气在一年中的循环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便随之出现。经过不断改进,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得以确立。西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从此,二十四节气就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民间流传的《节气歌》,就是用诗的形式把二十四节气展示了出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首《节气歌》将每个节气的简称按顺序编写,以便于记忆。前四句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歌诀,构成了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则总结了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意指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各节气在每年的到来时间较为固定,前后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说的是上半年的节气一般是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是在每个月的8日、23日前后。这样简明扼要的表述,不仅方便记忆,也清晰地传达了节气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这短短的《节气歌》,简洁而全面地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与日期规律,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解古代历法与民俗的大门。

从立春到大寒,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它们就像是一串珍珠项链上的颗颗明珠,串联起了华夏大地的一年四季。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个节气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围绕节气,产生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以文学视角观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可谓最有诗意的历法。例如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诗,以简单形象的诗句,描绘了立春景象: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一二三四五六七”,看似简单的数数,却体现了诗人数着日子盼春归的急迫心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万木生芽,大雁北归,江河解冻,游鱼迸冰而出。春天的景象呼之欲出。

立春的朝气蓬勃也打动了宋代的张栻,他在《立春偶成》中这样描写立春时的自然风光: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栻笔下的立春,充满了生机与希望。随着立春的到来,寒冬的冰霜逐渐减少,草木仿佛得到了春天的召唤,开始萌动生长。一个“春到人间草木知”的“知”字,将草木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对春天的敏锐感知,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唤醒沉睡的万物,为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是惊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古诗《观田家》是这样描绘惊蛰景象的: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在春雨滋润下,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生机,隆隆的春雷响起,喻示着惊蛰节气的来临。此时,大自然从冬日寒冷的沉睡中彻底苏醒,农民开始了一年的辛勤劳作,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更好推广中国代代相传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朗朗上口的诗歌,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唐代的元稹曾创作五言律诗《咏廿四气诗》一组共二十四首,每一首诗对应一个节气,诗中写到了节气与物候、节气与农事,还有节气与当时生活及民俗的描绘。

例如《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时间的脚步走到了春分,昼与夜平分了一日春光,冷暖二气交汇,下起了一场春雨。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快速生长。“雨来看电影”说的是,春雨来的时候,天空中闪电忽明忽暗;“云过听雷声”的意思是乌云来的时候,可以听到天空中轰隆作响的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描述了山色青翠,与天空连成一片,碧空如洗,林间的花朵向着太阳热烈明艳地开放。“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是指梁间的小燕子轻声细语,仿佛试图解读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

芒种在元稹笔下是“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记录了田野里螳螂开始出现,农事繁忙的场景。

大寒节气天气严寒,元稹在诗歌中写道“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记录了大寒时节古人需要靠近火源取暖,尽量减少外出的情景。

这组《咏廿四气诗》被视为“诗历”,集中展现了每个节气的天象、物候、农事及传统习俗,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岁时记趣:民风民俗的文化传承

记录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中,不仅有对季节变化、自然现象的实录,还有反映不同节气民风民俗的内容。例如,立春时古人有“咬春”的风俗;雨水节气时,民间会祈求风调雨顺。这些口耳相传的习俗保存在古诗词中,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史料。

1.自然物候的记录

古诗词中对二十四节气自然物候的记录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唐代韦应物创作的《夏至避暑北池》一诗中,就有一段记录了夏至时白昼最长、此后夜晚逐渐变长的自然现象: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晷是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夏至这天,日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达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变长。诗人笔下,夏至时节天气炎热、农事繁忙,老百姓在田间辛勤劳作,天气酷热却不知如何抵挡。诗人心系烈日下忙碌的百姓,抒发了“苦热安可当”的深切关怀,这种真情流露的诗句流传至今。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转热,暑气初现,但尚未到达酷暑的巅峰。金代庞铸的一首小暑节气诗《喜夏》描绘了小暑时人们深居简出,以竹夫人(青奴)为枕,读书消夏的场景: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诗中的“青奴”,又名“竹夫人”,是用竹子编成的夏日取凉寝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凉席、凉枕。小暑时节,虽炎热难耐,却不足以让诗人感到畏惧。诗人深居简出,退隐山林,此时换上了青奴这样的凉枕;他心爱的旧书卷也搬到了厅堂,尽管天气炎热,仍要调整状态,专注于阅读的乐趣。“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描绘了鸟儿在茂密的竹林中欢快鸣叫,雨滴打在荷叶上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景象。“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则写出了傍晚时分一片宁静,诗人悠然漫步至西厢房的情景。诗作展现出一种闲适而惬意的夏日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境。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此诗作者宋代诗人刘翰在睡梦中醒来,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四处寻觅却不得见。最后,他在洒满月光的台阶上,看到了飘落的梧桐叶,才恍然大悟,原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

立冬代表冬季的开始,万物收藏。“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唐代诗人李白的《立冬》一诗描绘了立冬时天气寒冷,砚台上的墨和笔都已结冰,诗人正好偷懒可以不写诗了,在温暖的火炉边温着美酒,喝醉后看着月下砚台上的墨花,恍惚间以为大雪落满山村,诗人笔下的冬日温馨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这些节气诗词宛如一颗颗珍贵的时间胶囊,细致地封存了古代的生活场景与文化传统,让后人得以穿越时光,在细细品味诗歌之余去回望那久远的岁月。

2.饮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人很早便懂得在不同的节气制作适合这个节气的食物,因此几乎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俗。立春就有“咬春”的习俗,唐代杜甫创作的《立春》一诗,就记录了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异乡时,想起了往昔开元、天宝年间太平岁月中立春节气的美好:

春日春盘细生菜,

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那时的洛阳和长安两座城市,正是繁华鼎盛之时。每当立春,家家户户都备好春饼、细生菜,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两地立春日的咬春习俗、人们的快乐心情,反衬出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透出对昔日美好的无限怀念。

宋代文豪苏轼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送范德孺》),也记录了宋朝立春“咬春”的食俗。诗人一口咬下春天的新鲜蔬菜,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也充盈于胸。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雨量充足,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谷类作物在这一时期茁壮成长。宋代诗人黄庭坚曾作诗《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曰:

落絮游丝三月候,

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

何似西窗谷雨茶。

这首诗描绘了谷雨时节柳絮飘飞、风雨过后满城落花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提到了谷雨茶。诗人问道:不知在东城共饮清明酒,比起在西窗下一起品谷雨茶,哪一个更惬意?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谷雨时节古人品茗赏花之乐。

夏至和冬至一样,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为“夏节”或“夏至节”。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夏至日都是全国的假期,人们与亲人团聚,以避夏日酷暑,这种习俗被称为“歇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离开苏州13年后,依然怀念与朋友们在夏至欢聚时品尝的美食。在诗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白居易写下“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夏至吃竹筒装的粽子,清香软糯,带有淡淡的竹香味,其独特风味让13年后的诗人仍然十分向往。不仅仅是粽子,那诱人的鹅炙也令人直流口水。千年之后的我们在字里行间仍旧能“闻”到唐朝美食的香气。

无论是细生菜、青蒿黄韭,还是竹筒粽、炙子鹅,抑或是清明酒、谷雨茶,每一种味道都蕴含着古人在节令之际对未来的期待和祝福。这些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延续,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让人们在品味节令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3.节气习俗的保存

节气相关诗词还记录了古代丰富的节气习俗。比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在这一天,古人不仅要庆祝季节的转换,还通过各种民俗活动来祈求健康、丰收和好运。立夏习俗中有一项叫“称人”,即在立夏这天家家用大秤称量体重。诚如民歌所言:“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古人在这一天称重,是要查验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没有长胖几斤。倘若胖了三两斤,对他们来说可是件好事。古人认为这意味着自己身体康健,可以更好地抵御夏天的炎热,即使苦夏也不至于消瘦太多。这种习俗不仅充满了趣味性,还蕴含着人们对健康的美好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清明和冬至。因此,这两个节气的古代习俗也更加多元,产生的诗词也更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描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人们前往墓地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绵绵细雨如同天公洒下的泪水,轻柔地飘落在大地上,为这庄重而肃穆的时刻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哀愁。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还是古人踏青赏春的日子。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出城踏青的热闹场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写的是宋朝的一个清明节,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已散去,笙歌已歇,但西湖依然万树流莺,鸣声婉转。这让我们感受到,清明这个节气既有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领悟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冬至是“阳之始”的节气,在古代民间,冬至被视为重要节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因此称之为“亚岁”或“小年”。冬至有数九的习俗,从冬至这天开始,数过八十一天,就寓意着冬天过去,春天到来,即“出九”或“完九”。宋元时期的人们雅爱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一百首(其六十九)》诗中,就记录了当时画梅花消寒图“数九”的习俗:

试数窗间九九图,

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冬至后,通过绘制梅花消寒图来度过寒冬的传统:冬至日,贴一张画着梅花枝的图在窗上,佳人每天早上梳妆时,用胭脂为图上的一朵梅花涂上色。数九过后,梅花图上九九八十一朵梅花就全部着了色。因此,宋元时期人们冬天见面时的问候,想必是:“今天你画梅花了吗?”

当窗上的梅花图逐渐填满,室外的百花也将渐次盛开,春天便悄然来临。古代民间流行的民谣《数九歌》,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从冬至后的数九寒天到春暖花开、农耕渐启的季节变化过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不仅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到春季的自然变化规律,也蕴含着人们对季节更替、农耕生活的深刻感受和期待;其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富有生活气息。

天人合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人生哲理

二十四节气高度凝练了中国古人的农业智慧,指导着农事活动,是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因此,节气诗词可以说是从泥土中孕育出的诗行。每一首节气诗词都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大地,汲取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滋养,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古人总结出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并将其划分为二十四个等分节点,这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将生命体验锚定在节气刻度上的传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记录节气的古代诗词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芒种是一个农事繁忙的节气,宋代诗人陆游在《时雨》诗中绘出了芒种时节的农耕画卷: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该诗生动地展示了芒种时节雨水充沛,农民们忙着插秧,家家户户享用新鲜的麦饭,处处传来采菱歌声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劳动的喜悦与生活的美好。诗人以白描手法展现农民顺应节气劳作的场景,这种人类对自然的主动应和,超越了简单的物候记录,而是一种天人和谐的精神礼赞。

处暑之后,炎热渐去,天气开始转凉。宋末元初诗人仇远在其作品《处暑后风雨》中有感而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诗人在体验这种天气变化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记录自己的感悟。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昼渐长。杜甫《小至》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流传千古的唐诗名句。冬至作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象征着事物发展的最低点,但同时也预示着和煦的春天即将到来。

中国古代节气诗词构建起了古人特有的时空认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是宇宙韵律的参与者,古人尤其看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社会的重要指南,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古代民间谚语通过“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等经验总结,建立起了顺应物候的生活节律。

清代黄景仁的词《卖花声·立春》写道,“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揭示了节气轮回中蕴藏的永恒生机。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小得盈满”,方为圆满,小满是一个富于生活哲理、充满生命智慧的节气,背后是古人的处世哲学,正如明人薛文炳《闲居杂兴》诗云:

最爱江南小满天,

樱桃烂熟海鱼鲜。

一声布谷啼残雨,

松影半帘山日悬。

“最爱”二字,是此诗的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最爱有二:一爱樱桃熟透,甜香四溢;二爱海鱼新鲜,鲜美可口。“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这两句描绘了布谷鸟在烟雨中啼鸣,转瞬间雨过天晴,夕阳西下,松树的影子透过半卷的窗帘,投射出深深浅浅的光影,别有一番韵味。美食与美景在诗中交相辉映,完美契合了小满节气带来的满足感。小暑之后有大暑,小寒过后有大寒,小雪之后有大雪,唯独小满之后无大满。这一独特的节气安排,不仅体现了小满是自然界的时令标志,更蕴含了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小满即安,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方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圆满与美好。

希望在座各位都能在古代诗歌中找到自己的“节气时刻”——或许是春天走在路上,恰逢细雨绵绵,想起杜甫《春夜喜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或许是在工作时偶然抬头,看到窗外层林尽染,想起唐代刘言史《立秋》中的“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又或许是在回乡路上仰望明月,吟诵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那一刻,我们能够与古人一起聆听四季的低语,感受时光的流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