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了多少遍了!鸡蛋不用蒸太熟,宝宝不爱吃!”
厨房里,徐婧一边抱着孩子哄睡,一边冲着正在擦桌子的婆婆吼。
婆婆李桂芬手一抖,差点把碗摔了。
“我以为他肚子不好,蒸老一点更安全……”她小声解释。
“那你怎么不提前问我?”徐婧声音拔高,“孩子是我生的,我比你清楚他喜欢吃什么!”
一旁的丈夫刘强刚下班进门,赶紧劝架:“妈也是好心……”
“她要真好心,就不会每顿饭都搞得我像犯错一样。”徐婧白了他一眼,“你知不知道,她连我晚上几点给孩子喂奶都要管!”
李桂芬脸涨得通红:“我不管你,你能自己起来?上次你还不是一觉睡到天亮,孩子哭半天都是我抱着哄的!”
“妈,你别说了……”刘强挠头,一脸为难。
“我不是不让你帮带,我是觉得你太多事!”徐婧把孩子轻轻放进小床,声音却还是尖利,“我憋屈死了,天天有人在耳边叨叨叨,我根本喘不上气。”
李桂芬眼圈红了,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第二天早上,她收拾了点衣物,默默走了。
没人挽留。
徐婧松了一口气,对刘强说:“终于清净了。”
刘强没说话,只是低头刷碗,动作缓慢。
最初的几天,确实安静多了。
没有婆婆“指手画脚”,没有那句“孩子穿太少了”“这菜你不能吃”,家里清爽安静,徐婧觉得终于“自己做主”了。
但没过一周,她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代价”。
夜里三点孩子闹觉,她强撑着抱着哄;
早上七点孩子醒了,她困得眼圈发黑;
一边煮粥、一边洗奶瓶、一边跟着孩子屁股后头擦尿布,她连饭都顾不上吃。
刘强下班回来,看她坐在客厅发呆,问了一句:“你还好吗?”
徐婧一边给孩子擦脸,一边苦笑:“你说我……是不是太自信了?”
“妈以前做这些好像都挺轻松的。”
“她也不是轻松,是习惯了。”刘强叹气,“你总说她唠叨,可她晚上没睡过囫囵觉,后背疼得直不起来你也没看见。”
“她从来没说过。”
“她怕说了你嫌她矫情。”
徐婧鼻子一酸,看着地板上的积木、堆在厨房的奶瓶,还有客厅里躺在垫子上的儿子,忽然有些哽咽。
“我是不是,真的把妈逼走了?”
两年过去,孩子终于上了幼儿园,徐婧也恢复了上班。生活仿佛回到了正轨,可她心里总有个坎过不去。
每次带孩子去打疫苗,医生都夸他体质好、抵抗力强。她笑着说:“他奶奶带得好。”可转身一想,心里却是发空的。
这两年,婆婆没有再主动回过来。逢年过节,她偶尔给孩子寄点衣服、玩具,但从不打电话,也不发微信。
“妈还在生我的气吧?”有一次吃饭时,她问刘强。
“她不是生气,是寒心。”
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坐在阳台,想起婆婆陪孩子打预防针时紧紧搂着他的样子,想起她为孩子一点点熬小米粥、背着孙子走楼梯的背影……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第二天一早,她发了一条微信:
妈,对不起。这两年,我才知道您当时多辛苦。您回来吧,家里……没有您不完整。
消息发出去后,半天没动静。她一直看着手机,眼圈红着,连早饭都没吃。
直到中午,婆婆终于回了一句:你不嫌我事多,我就回来。
那一刻,她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李桂芬回来的那天,提着一袋苹果、一袋鸡蛋。
“你看这孩子,又长高了。”她抱起孙子,一边笑一边偷偷抹眼角。
“妈,您在,我心里踏实。”徐婧红着眼圈,“以后您说啥,我听着。”
“也不用全听,咱讲理。”李桂芬拍拍她的手,“你是孩子亲妈,我是奶奶,咱们一条心就行。”
晚上吃饭,徐婧端上热腾腾的排骨汤,小声说:“妈,这是您以前教我做的。我学会了。”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孩子在中间乱抓筷子,婆婆笑着夹菜,刘强一边倒汤一边说:“现在这家,才真像个家。”
徐婧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
再也不把那个默默付出的人推开,
因为懂得感恩,是做媳妇真正的成长。
很多人都说,婆媳之间,注定是“天敌”。
可徐婧终于明白——不是亲情本身有隔阂,而是缺了换位的心。
当她真正走进了婆婆曾经的角色,才知道——
不是婆婆太多事,是自己太不懂事。
而李桂芬也懂得,媳妇需要的是尊重,不是管教。
两年,看似是一场战争的冷却,实则是一段亲情的沉淀。
她们都学会了:
真正的家庭,不是你对我服从,
而是我们彼此体谅,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