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

作者:唐纳德·特朗普、托尼·施瓦茨

出版社:兰登书屋(Random House)

出版时间:1987年11月

ISBN:978-0-394-55528-5

销量:连续51周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全球销量超百万册。

《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作为唐纳德·特朗普与托尼·施瓦茨合著的商业自传,不仅是1987年的现象级畅销书,更因其作者两度入主白宫的特殊性,持续影响着当代美国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该书自1991年起陆续出现多个中文译本(河海大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沈阳出版社等),但其现实破坏性效应仍值得重新审视。

一、《交易的艺术》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 全书框架

全书共14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章)是个人发家史,讲述特朗普从家族房地产公司起步,到曼哈顿特朗普大厦的崛起,强调其“野心与胆识”。

第二部分(第5-11章)是经典交易案例 ,详述大西洋城赌场、中央公园溜冰场改造等标志性项目,穿插“交易法则”的实战应用。

第三部分(第12-14章)是成功学总结,提炼11条法则,并附特朗普对“美国梦”的宣言,呼吁读者效仿其“颠覆传统”的路径。

2.11条核心交易法则

特朗普自称这些11条法则“适用于任何领域”,所以罗列一下:

(1)Think Big(野心驱动):追求最大曝光与影响力,如命名“特朗普大厦”而非普通写字楼;

(2)Protect the Downside(风险对冲):通过合同条款转移风险(如将项目失败责任推给合作伙伴);

(3)Maximize Options(灵活应变):同时推进多个项目,保留随时退出的主动权;

(4)Know Your Market(精准定位):瞄准高端客户,塑造奢侈品级品牌溢价;

(5)Use Leverage(杠杆施压):制造竞争对手假象迫使对方让步(如虚构买家抬价);

(6)Fight Back(攻击弱点):公开贬低对手信誉,例如称承包商“无能”以压低报价;

(7)Deliver the Goods(兑现承诺):以标志性建筑(如特朗普大厦)证明实力;

(8)Contain the Costs(成本控制):压缩供应商利润,甚至拖延付款以增加现金流;

(9)Use the Press(操控媒体):主动爆料吸引关注,将负面新闻转化为免费广告;

(10)Be Unpredictable(保持不可预测性):突然改变谈判条件以打乱对手节奏;

(11)Have Fun(享受过程):将商业博弈视为“游戏”,宣称“胜利是唯一目标”。

3.争议性定位

特朗普反复强调其“史上最畅销商业书籍”地位(实际销量低于《富爸爸穷爸爸》等经典)。他将本书视为个人品牌的“圣经”,称其为“商业成功终极指南”,并在竞选演讲中频繁引用书中金句(如“永远想得更大!”)。

二、政治逻辑与商业哲学的同构性

特朗普的《交易的艺术》不仅是其商业生涯的总结,更是其政治逻辑的底层代码。 2015年总统竞选期间,将本书作为“政治宣言”,声称“治国如做生意,规则完全相同”。 在推特上宣称:“我的书教会了美国人如何赢——而我现在正为国家这样做。”(2018年推文)。从三次竞选总统到两度入主白宫,其决策风格、叙事策略乃至外交手段,均与书中倡导的“交易哲学”高度同构。

1. “极限施压”与零和博弈的统治性

书中强调“杠杆施压”和“制造危机以主导谈判”,这一逻辑在特朗普政治实践中被推向极致:

国内政策:

债务上限谈判:以“政府停摆”威胁国会通过法案,复制书中“虚张声势迫使对手妥协”的策略。

移民改革:通过行政令单方面划定边境政策,制造舆论恐慌以凝聚保守派支持,呼应“操控媒体”法则。

国际关系:

北约军费分摊:威胁退出北约迫使盟国增加国防开支,本质是“用退出谈判作为杠杆”。

中东政策: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退出伊朗核协议等,均以“不可预测性”打破既有规则,攫取短期利益。

2. 个人品牌优先的“特朗普主义”

书中将个人形象与商业成功绑定,特朗普将此延伸至政治领域:

“美国优先”的叙事重构:将国家利益简化为“交易盈亏”,例如宣称“中国偷走美国就业”,将复杂全球化问题简化为“美国被占便宜”。通过重复口号(如“让美国再次伟大”)强化群体认同,延续书中“用媒体塑造品牌”的策略。

对抗性身份政治:制造“我们vs他们”的对立(如“深层政府”“假新闻”),利用社会分裂巩固基本盘,与书中“攻击对手弱点”法则一脉相承。

3. 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

书中推崇“风险对冲”,但政治实践中往往忽视系统性代价:

经济政策: 2023年推动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法案》通过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回迁,却未解决自动化导致的就业稀缺矛盾,暴露其“治标不治本”思维。

气候政策:退出《巴黎协定》、放宽化石能源监管,追求短期工业增长,无视气候危机的全局性风险,体现书中“公共利益让位于商业利益”的缺陷。

三、关税战:商业策略的地缘政治投射

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是《交易的艺术》策略在国际关系中的全面投射。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对华发动的关税战(2018-2020年),可视为《交易的艺术》策略的政治化实践:

1. “杠杆施压”的延伸:以关税为筹码,逼迫中国接受双边贸易条款,符合书中“制造危机以主导谈判”的逻辑;威胁对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迫使中方回到谈判桌。

2. “不可预测性”的滥用:频繁推翻已达成共识(如临时叫停“休战协议”),试图打乱中方谈判节奏。

3. 现实局限性暴露:单边主义忽视全球供应链复杂性,导致美国农民、制造业反受其害(如大豆出口暴跌);最终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被批为“表面胜利”,未触及结构性矛盾,印证书中“短期交易思维”的缺陷。

4.战略误判:商业思维与地缘政治的冲突,误将国家间博弈简化为“交易”,认为“加征关税=中方让步”,却忽视中国产业链自主性提升(如半导体国产化)和“双循环”战略的反制能力。

特朗普已开启第二任期,正在发动一场世界关税大战,矛头重点直向中国。所采用的仍然是《交易的艺术》核心策略,只是一个升级版,形成了独特的“交易型外交”范式。特朗普将书中“善用杠杆策略”升级为“议题关联矩阵”,通过将关税与地缘政治、科技竞争、人权等非贸易议题挂钩,制造多维度谈判筹码。例如:以芬太尼危机为由对华加征34%关税,实质转移国内治理责任。基准关税+弹性豁免的动态施压,将书中“漫天要价”策略转化为数学公式:贸易逆差比例/2(如对华逆差2919亿美元占进口额4338亿美元的67%,除以2后得出34%税率),既满足国内政治叙事,又为谈判预留弹性空间;通过“豁免权交易”允许各国通过地缘政治妥协换取关税减免。危机营销的政治化变形,通过社交媒体(如Truth Social)发布片面数据(如“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造成每年6000亿美元损失”),制造国家紧急状态叙事;在白宫发布会展示巨幅关税对比表,用红蓝色块突出“美国被剥削”,简化复杂经济问题为零和博弈。技术赋能:算法与媒体的双重驱动,美国商务部开发的“贸易战模拟系统(TWS)”实时分析178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政治风险指数和社会情绪,生成关税建议;提前预判中国反制措施,布局稀土供应链转向缅甸和巴西(2024年美国稀土进口中38%来自中国,46%转向上述国家)。社交媒体的情绪操控,定向推送关税保护就业内容:对铁锈地带选民展示钢铁关税创造50万岗位的虚假数据,对科技从业者强调“中国芯片威胁”。

《交易的艺术》为特朗普提供了“算法赋能+媒体操控+地缘捆绑”的混合策略,但其本质仍是零和博弈思维。尽管短期制造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但长期却削弱了美国的全球信任度和盟友体系,反而加速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言:“特朗普让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超经济范畴”。

四、多维评价与现实警示

其实这本书一出版就颇有争议,甚至受到学界与媒体批判,《纽约书评》评价是“成功学泡沫”。《卫报》认为该书“道德缺失”,被批为“商业达尔文主义手册”。合作者托尼·施瓦茨在2016年受访时忏悔说:“我创造了一个魔鬼……书中的特朗普是虚构的超级英雄。”

在商界,也有两极评价,硅谷部分初创企业家推崇其“打破常规”精神,如马斯克曾引用“Think Big”论证火星计划;传统实业领袖(如巴菲特)批评其“零和博弈”思维,认为长期合作需共赢而非压榨。

《交易的艺术》远非普通的商业指南,而是特朗普个人主义哲学的载体。它的历史价值在于记录了1980年代美国资本狂潮下的投机文化,是理解“特朗普主义”社会基础的钥匙。它给我们的现实警示是,其策略在政治领域的移植,暴露了商业逻辑与公共治理的本质冲突——前者追求短期利益,后者需平衡多元价值。

在ESG(环境、社会、治理)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该书宣扬的“赢家通吃”逻辑若被泛化为社会行动准则,将侵蚀合作伦理与制度稳定性,需引起高度警惕。

特朗普将商业战术移植到政治领域,表面上以“颠覆传统”赢得短期胜利,却放大了社会分裂、战略透支与全球信任危机。对华关税战不仅是经济误判,更揭示了“交易艺术”的本质缺陷。

该书最深刻的讽刺在于——当商业战术被泛化为政治哲学时,其“胜利艺术”反而成为系统性危机的催化剂。真正的治理艺术应超越零和博弈,在利益平衡与信任构建中创造共同未来。正如《金融时报》所警示:“当交易思维取代战略思维,短期收益终将偿付长期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