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脆皮年轻人”一词强势刷屏网络。熬夜导致的脱发问题、职场上的PUA现象、沉重的房贷压力,还有令人担忧的35岁职业危机……
当代年轻人一边无奈自嘲“卷不动又躺不平”,一边在深夜emo的情绪里反复内耗,内心被焦虑充斥着。
与此同时,“松弛感”作为全网追捧的解药横空出世,它代表着不拧巴、不焦虑,倡导允许一切发生。可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拥有松弛感呢?
一千年前的苏东坡,用自己跌宕起伏却又豁达通透的一生,给出了完美答案。
他少年成名,本应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一路驰骋,却无奈跌落谷底,三次被贬的经历让他尝尽生活的苦头。可他却越活越通透,吃野菜时还能发明东坡肉,住破庙时写下的《寒食帖》,成了后世眼中的“天下第三行书”,62岁被流放到海南,依然能笑着说出“日啖荔枝三百颗”这般洒脱的话语。
他不是天生的乐天派,却在生活接二连三的暴击下,把自己活成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
翻开意公子的《人生得遇苏东坡》,你会惊喜地发现:治愈焦虑的钥匙,早在千年前就已埋藏。
意公子(吴敏婕)是谁?她是一个让人爱上传统文化的“心灵导师”。作为“意外艺术”的创始人,她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她用短视频让《千里江山图》成功破圈,让这幅传世名画走进大众视野;用解读《庄子》的视频治愈了百万网友的心灵;而她讲苏东坡的系列视频播放量更是超7亿次,影响力惊人。
二、讲苏东坡的 书这么多,为何要读这本《人生得遇苏东坡》?
首先,这本书考据扎实,却不说教。意公子参考了50余本史料,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她巧妙地把“乌台诗案”翻译成“顶流文豪因发朋友圈被全网封杀”,还用“市委秘书长”类比苏轼曾经担任的官职,就算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小白,也能轻松秒懂。
其次,他敢于戳破鸡汤,直面真实。书中毫不留情地揭穿“苏东坡天生豁达”的谎言:“他蹲监狱时藏毒药想自杀,被贬黄州时穷到捡野菜,和现代人一样会崩溃、会失眠。”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苏东坡。
再者,它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解忧药箱”。书中附赠《寒食帖》拉页、东坡人生年表海报,随手翻一页都是金句,比如“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慰藉和力量。
三、人生低谷期,苏东坡的3个“反内耗”心法
1.真正的松弛感,是允许自己“不松弛”
我们常常被教育“要积极乐观”,可现实生活中,苦难来袭时,哪能那么容易就做到乐观面对呢?
苏东坡就告诉我们:“苦难来临时,先疼,再哭,最后拍拍土站起来。”
乌台诗案就是他人生中的一场噩梦。他曾经可是北宋当之无愧的顶流,文章备受追捧,名震天下。却因为批评新政,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在监狱的130天里,他遭受了无尽的精神羞辱,那些痛苦的经历让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甚至偷偷攒下青金丹准备自杀。
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穷到只能去挖野菜维持生计。在寒食节的那一天,病痛缠身的他,怀着无比悲凉的心境写下“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当时写下的字迹潦草得如同“鬼画符”,可谁能想到,这幅作品却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意公子犀利点评:“我们爱苏东坡,不是爱他的豁达,而是爱他在泥潭里打滚时,依然死死攥住那根救命稻草的样子。”
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松弛感,不是强行让自己时刻保持乐观,而是允许自己在苦难面前脆弱、难过,然后再鼓起勇气重新出发。
2.在具体的小事中,找到“可控感”
当人生陷入失控的漩涡,一切都变得混乱无序时,苏东坡用五件事重建生活的秩序:默坐、洗澡、种地、美食、朋友。
种地这件事,在苏东坡的人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在黄州城东的荒坡上开垦荒地,辛勤劳作,并从此自称“东坡居士”。在田间地头,他感受着泥土的温度,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他说:“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这份从劳动中获得的满足感,让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美食也是苏东坡治愈自己的良方。他一生热衷于钻研美食,发明了66道菜。在生活拮据没钱吃肉的时候,他也能苦中作乐,啃起羊骨头,还兴致勃勃地分享吃法:“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可以试着去整理房间,让生活空间变得整洁有序;也可以走进厨房,精心做一顿饭,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或者养一盆花,看着它茁壮成长,见证生命的奇迹。用身体的劳动,对冲精神的虚无,在具体的小事中找到生活的“可控感”。
3.接受“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苏轼年少时,也曾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想要成为范仲淹式的伟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命运弄人,他一生坎坷,最终却活成了“有趣的普通人”。
在惠州时,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这本是他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达,却遭同僚举报“生活奢靡”。面对这样的指责,他只是冷笑回应:“朝廷若要我风骨,连荔枝核都别吃!”他才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62岁时,他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海南,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在那里,他积极办学堂,让知识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燃烧;他还亲自挖水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令人欣慰的是,他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中这样描述:“他终生没成为理想中的伟人,却活出了更珍贵的版本——一个真实的人。”这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轨道,不必执着于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做真实的自己,享受人生的每一段旅程,才是生命的真谛。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996”的工作模式成为了很多打工人的常态,大家都在拼命地努力,仿佛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被淘汰。
北宋时期的“卷王”王安石变法时,整个社会也弥漫着一股“卷”的气息,可苏东坡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说:“着力即差”——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告诉我们,生活中除了忙碌的工作,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享受。
看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杭州有程序员毅然辞职摆摊,在街头巷尾寻找生活的烟火气;上海也有白领兼职“遛狗师”,在陪伴狗狗的过程中治愈自己。他们明白,人生不是KPI,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体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在当代职场,“精神离职”这个词火了起来,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的全新态度,不再把自己完全束缚在工作中,而是在精神上给自己松绑。
人生再难,不过“吃饭睡觉” 苏东坡临终前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顾他的一生,最让他感到骄傲和满足的,恰恰是那些曾经最狼狈的岁月。
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挫折和苦难,往往也是成就我们的契机。
这本书最狠的启示是:
当你焦虑“同龄人成功”时,想想苏东坡的话:“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不要总是盯着别人的成就,要学会发现生活中那些免费却又无比珍贵的美好。
当你纠结“选择对不对”时,记住:“别赶路,去感受路。”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要只专注于目的地,沿途的风景同样精彩,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才不会错过生活的美好。
当你觉得“撑不下去”时,翻开《寒食帖》——那些潦草颤抖的笔迹,恰是绝处逢生的证据。苏东坡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依然能在书法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留下千古佳作。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在困境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都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
意公子在序言中写道:“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文豪,而是那个淋着雨还对你说“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挚友。在这个“内卷”与“躺平”撕裂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种智慧: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活出确定的自己。让我们从苏东坡的人生中汲取力量,用松弛感治愈自己的人生,在风雨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去拥抱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