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探索职工维权服务新模式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马学礼 李静楠 通讯员杨旭东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总工会以“杨旭东维权服务工作室”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代职工维权服务新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专业赋能,维权服务的触角得以延伸至企业一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大武口区总工会启动了“薪火相传”师带徒计划,依托该工作室,通过面对面指导的方式,传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指导等实务经验,旨在培养更多维权精兵,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据了解,杨旭东维权服务工作室为更多培养维权精兵,构建了“三维赋能”体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案例库+云平台”的方式,实现了经验共享;在服务范围拓展方面,维权阵地已延伸至“两新”组织集中的企业楼栋,构建了“会、站、家”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在资源整合方面,该工作室联动司法、人社等部门,建立了劳动风险预警机制,2024年内累计开展普法宣传30余场,覆盖职工5000余人次,预防化解20多起潜在纠纷。
此外,该工作室将专业调解经验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成功培养出了集劳动兼职仲裁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法院特约调解员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杨旭东以“四心四情”工作法为核心,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现场调解观摩、模拟仲裁演练等方式,带领其他调解人员深入企业、园区一线,累计参与调处劳动纠纷81件,涉及职工230余人。在处理某企业30名职工欠薪案时,杨旭东带领工作室调解人员通过“工会+法院+人社+司法”联调机制,仅用15天时间为职工追回工资40万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检验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果,还指导调解人员掌握了更多工作技能。
经过一年的系统培养,该工作室调解人员陈晓娟顺利通过劳动仲裁员资格考试,取得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资质,并受聘成为法院特约调解员。作为工作室人才培养的优秀代表,陈晓媚以“调解+仲裁+监察+司法”的综合身份,能够在解决劳动纠纷时实现“全链条”式的介入。某次在处理一起外卖小哥交通事故赔偿案时,她同步启动了调解程序、指导仲裁申请、协调工伤保险,最终促成16.5万元的赔偿协议,将维权周期缩短了40%。据统计,2024年,陈晓娟主导或参与的调解案件中,有85%实现案前化解,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超200万元。
“这种‘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工会维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通过‘四员融合’机制,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有助于推动工会维权服务体系的‘增效扩面’。”杨旭东表示。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