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拆分为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此次调整前,原来的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包含的院系所中心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年初,河南大学校长也在河南大学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河南大学要深化“学部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逐步建成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及医学部。
那么在全国蔓延的学部制改革究竟是什么?有哪些高校成立了学部?学部和学院、系有什么不同?今天就来一起看看!
一、学部是什么
学部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约12世纪中期),最初指某一学科领域,目前作为大学中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在现代大学中广泛使用。
学部制是指将各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归类合并,在内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一级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学部是校院之间的一级学术管理组织,它能够协调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学科综合优势。
二、学部、学院、系有什么区别
1、管理范围不同
学部一般处于学校和学院之间的管理层级,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本学部内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在学校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有的大学设置理学部,包含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多个学院。
学院通常下设若干个系,同时拥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管理机构等,能独立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例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
系是学院内部的基层教学单位,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或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系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负责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学生专业培养等工作,是直接面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单位。比如,经济学院中的经济学系、会计学系等。
2、学科设置不同
学部一般包含多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门类,学科综合性强,旨在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例如,医学部可能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个学科。
学院一般围绕一个或几个密切相关的学科设置专业,学科相对集中和聚焦。如管理学院,通常会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
系一般学科设置更为单一,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学科专业进行细分。以外语学院为例,可能会设有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等,每个系专注于相应语言的教学与研究。
三、进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
2000年,北京大学率先进行学部制改革,此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陆续实行了学部制改革。而近几年,实行学部制的高校也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至少有40余所“双一流”高校,已经实行或正在推动学部制改革。
(图来源青塔,如有出处以高校官网为主)
以江苏省为例,2024年江苏第二师范大学,为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基础优势学科,先后成立了教育学部和人文学部。
四、实行学部制的优势
高校推行学部制改革是大势所趋,能够突破传统学科限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推进“双一流”建设并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许多高校通过学部制改革,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与重新配置。例:中山大学2023年3月,其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七大学部全部上线。以医学部来说,它将8个学院、10家直属附属医院和相关科研机构、实验平台整合在一起。这使得原本分散在各个单位的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资源得以汇聚,大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共享,避免了重复购置;医学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开展也能够在学部层面统筹协调,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学部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学科交叉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众多高校依托学部平台,推动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开展合作研究与学习。例,华中师范大学成立的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将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有机结合。在该学部中,教育领域的专家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共同开展智能教育系统的研究,研发出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辅助工具,如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智能作业批改软件等,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创新性变革。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部制在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实体、虚体、虚实结合三种模式。然而学部制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见了部分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对学部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在实际运行中难以发挥作用;还有部分高校在学部制改革中出现一些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所以高校的学部制改革还是应该结合自身情况,促进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