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团扇艺术馆里展示的多种团扇。

团扇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饰物

蕴含团圆、美满、祝福等美好寓意

如今

它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手工艺品

荔浦市马岭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竹编制作传统

在众多竹编手工艺人中

邱广初复原了团扇制作核心技艺——圆竹剖丝技艺

在40年的时间里

用这项技艺制作的桂林团扇不计其数

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团扇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不仅在生活中可以扇风散热,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世纪80年代,荔浦马岭镇的邱广初让这项古老技艺重焕生机,成功复原圆竹剖丝团扇技艺,即将直径不足1厘米的厘竹剖为40余根细丝,从而形成扇骨,最终扇骨与扇柄一体成型。

此后,桂林团扇在传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工艺体系。2018年12月,桂林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野寻艺:

圆竹剖丝技艺 厘竹剖出数十根细丝

前几天,记者来到位于荔浦市马岭镇的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


工人们在粘贴扇面。

厂房里,数名工人拿着扇骨、毛刷等工具,娴熟地粘贴团扇扇面。一旁的小房间内,另一组工人在做完质检工作后,将一把把精美的团扇装箱准备发货。

随后,记者走进同样位于荔浦市马岭镇的桂林团扇艺术馆,这里不仅展示了国内不同地区的团扇和制作桂林团扇的老工具,还有近年来优秀的桂林团扇作品,仿佛诉说着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

说起马岭镇的桂林团扇制作,不得不提到邱广初。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荔浦县竹器厂每年都会有大量竹制品出口,因此会在荔浦各个乡镇收购乡村手工艺人编制的竹编芒编产品,邱广初就是众多手工艺人之一。当时,手工艺人们都是按样品进行编制,邱广初在此基础上,还会编制风景图案,技艺逐渐得到认可。

上世纪80年代,邱广初成为马岭镇联办工艺美术厂的厂长。

在1982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荔浦一家外贸公司接到一份国外订单,需要依照样品制作一批仿古制团扇。当时,荔浦有68家外贸工艺品生产企业,谁能复制出样品,谁就能拿下这个订单。邱广初白天在厂里指导生产,晚上回家闭门研究样品,历经20多天的努力,他制作出了满足厂商要求的团扇,成功拿下订单。


邱燕珍在进行团扇的编线操作。

邱广初说,制作这批团扇时所采用的就是圆竹剖丝技艺,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将直径不足1厘米的厘竹剖为40余根细丝,竹丝细密均匀,扇骨与扇柄以竹节为界一体成型。制作一把圆竹剖丝团扇,需要经历选材、自然晾干、开八片、取囊、开丝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考验匠人的功力。

借着这个机会,邱广初将团扇产业由小做大,虽然中间也有过波折,但他稳扎稳打,开拓了出口团扇的业务,出口订单逐年增加。

2016年,邱广初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老艺新篇:

巧制工具提效率 扇面变化出新意

多年来,邱广初结合自己从事竹编制作的经验,通过不断查阅资料、精炼技艺,系统总结出了“团扇制作技艺”,在保持传统团扇风格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充分利用手工技艺,制作出圆竹剖丝团扇、平竹剖丝团扇、插丝团扇。


邱广初研究出来的8瓣圆竹剖丝刀,提高圆竹剖丝的效率。

邱广初的女儿邱燕珍告诉记者,圆竹剖丝技法制作的团扇,扇骨通过将一根直径约1厘米的厘竹,以竹节为分界将竹子上半部分均匀分成8片。“最开始,工人们用一把小刀在原料上要划好几下,才能将其一分为八,不仅费时间,而且成品率不高。后来,父亲研究出‘八瓣圆竹剖丝刀’,能一次性将竹子一分为八,提高了圆竹剖丝的效率。他还研究出独特的圆竹去芯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


桂林团扇艺术馆里展示用于团扇制作的老工具。

在桂林团扇艺术馆,还有一种扇形的模具,这种模具上有几个定位钉。邱燕珍拿起一根开好丝的竹子,将细丝整理好后通过定位钉进行固定,然后开始编线。“在没有这个模具前,编线时得用手指压着细丝进行固定,很费劲,现在用模具就容易多了。”

这些工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研究出来的,让团扇的制作更加轻松。

2002年,邱广初创建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团扇编制技艺传授给百余人。2009年,邱燕珍正式接手工厂,与父亲一起守护这门传统制作技艺。

“2013年以前,我们的团扇以国外订单为主,扇面的图案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制作。2013年以来,我们一边开拓国外市场,一边也将目光转回国内。”邱燕珍一边说,一边拿出不同风格的团扇向记者介绍。邱燕珍说,团扇从原来单一的圆形,到现在有芭蕉形、花瓣形、椭圆形,扇面的材质也有了更多的新意,有的扇面工艺还结合了其他优秀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


邱燕珍在进行团扇的编线操作。

邱燕珍介绍,除了跟美术界的专家合作,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工艺品展会,寻找创作灵感。有一次,她在展会上发现麦秆画很有意思,询问了制作方法后,她觉得可以尝试用在扇面上。就这样,她开始尝试将麦秆、剪纸、蜡染、刺绣、壮锦、苗绣、瑶绣等多种优秀民间艺术与扇面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扇面艺术表达形式。


邱燕珍展示壮锦扇面的团扇。

邱燕珍拿出一把壮锦扇面的团扇介绍道,壮锦质地坚韧、工艺精巧、花纹精美,将壮锦和团扇相结合,这把团扇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味,魅力非凡。

在邱燕珍看来,团扇不仅具有实用、装饰功能,更是文化的载体。团扇扇面的材质、图案能通过结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向大众传递不同的文化,她希望继续将承载着中国千百年传统与智慧的团扇文化推向世界。

探索发展:

融入现代元素 让传统技艺继续发展

近几年,邱燕珍在团扇创作中也融入不少现代元素,让团扇更贴近当下的需求。

一款“听见”系列的团扇正是如此。邱燕珍告诉记者,这款团扇的扇面上会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桂林本地方言或山歌。“‘听见’系列让团扇变得更有趣味性,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邱燕珍表示,还要尝试融合更多的科技元素,让团扇能有更丰富的玩法,同时,会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对扇面进行设计,让团扇能赢得更多群体的喜爱。“我们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让我们的团扇绽放时代光彩。”


团扇的扇面以日月双塔为创作灵感。

与此同时,邱燕珍也通过文化交流、大型展览、课堂教学等方式将团扇文化、团扇技艺广泛传播。2020年建成并开放的桂林团扇艺术馆被列入第二批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研学活动,体验桂林团扇的制作技艺,去年共接待研学参观约5000人次,成为研学和行业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能以艺术馆为载体,挖掘传统团扇文化,并让更多人能了解团扇文化。”

与此同时,马岭镇正助力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申报“广西老字号”称号,并通过政府官方平台、媒体渠道及文旅展会推广团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承“保护非遗根脉、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理念,当地将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提升桂林团扇的品牌知名度,让桂林团扇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谭熙)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