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生态环境真好,北极的鸟儿都来了,这个消息要发个朋友圈。”
“快记录下来,下次讲课有话题了。”
“赶快约,让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红喉潜鸟(来源:百度百科)
近日,一只来自北极圈的红喉潜鸟出现在金山区城市沙滩景区泳场,蒙山中学生物老师景小军认出了这只潜鸟并在拍摄珍贵视频后,发到“金山绿行者”微信群里,大家热烈讨论开来。 很快,“神秘来客”到访金山,成了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并登上了上海市多个媒体平台。
景小军拍摄到的红喉潜鸟(来源:新民晚报)
“这样的好消息越来越多,关注生态环境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大原因是‘绿行者’队伍不断壮大。”区生态环境宣传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阮佳斐欣喜地表示,这十多年来,伴随着金山区从“上海工业后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蝶变,全区“绿行者”队伍从当初的寥寥数人,到现在融合了学生、退休党员、网红等多元群体,年龄跨越了5岁至75岁,共同见证、参与并推动了金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绿行者”队长蒋轶婷表示, 最初“绿行者”志愿团队是以退休教师、老党员等“银发讲师”为核心,2021年至今,团队已累计服务超1万人(次),但随着课程需求激增,讲师人力不足问题逐渐显现。“为应对师资压力,我们开始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蒋轶婷说,“绿行者”通过标准化课件培训,以及“老带新”实践带教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讲师在讲台上发光发热。
胡昕艺就是“绿行者”大学生讲师之一,她在高三毕业后加入了“绿行者”队伍,成为爱心暑托班的一名年轻讲师,不仅给孩子们带来生动的环保课堂,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锻炼了她的演讲能力,积累了扎实的生态环境知识。
“我们有位志愿者,自己讲了两年课后觉得很有意义,就拉着自己大学在读的女儿来参加,后来女儿的很多同学也感兴趣,她就自发分享课件,帮助她们完成授课培训。”蒋轶婷表示,虽然课程是统一的,但大学生思维活络,还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小游戏带领孩子们学习,让课程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2021年,区生态环境局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进行宣传。蒋轶婷回忆道,初期因为团队成员缺乏专业拍摄技术和脚本撰写经验,面对镜头时表现生涩,传播效果有限。 “我们在刷短视频寻找灵感时,发现金山本地的一名网红陈晓峰,抱着试试的心态,私信了他请求帮助,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下来,加入了‘绿行者’队伍,开始无偿提供设备支持并参与创意策划,帮助我们拍摄短视频。”
“绿行者”陈晓峰提出以“金山方言+诙谐叙事”重构内容风格,将环保知识与本地治理案例结合,还亲自担任“男主角”,塑造“从环保小白到行动者”的成长型角色,以角色蜕变隐喻公众生态意识觉醒,帮助金山区的生态环境宣传焕发生机。
经过四年多的精心策划和拍摄,百余个生态环境公益短视频陆续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出,赢得广泛好评。多个短视频观看量和转发量突破5万大关,并在市级和区级环保大会上展播,极大地提振了创作团队的士气。
每年寒暑假,生态环保课广受孩子们欢迎,减塑降碳、呵护野生动物、保护海滩环境等生态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孩子们主动自觉保护环境,还“小手拉大手”带动起一个个家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自2019年以来,“绿行者”服务队组织并参与了超过200次的环保设施开放活动,近万名公众参与其中,揭开了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等身边环保设施的神秘面纱,增加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和支持。
“绿行者”还以金山为原点辐射到了浙江嘉兴、平湖,成立了“金嘉平志愿者联盟”,三地志愿者加强联动,互相学习,志愿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在第十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推优选树活动中,金山区生态环境"绿行者"志愿服务队从全市各委办局、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级科协组织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成为金山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
如今,金山区“绿行者”共有262位注册队员,团队还在各街镇(园区)设立了志愿中队。队员里,5岁小志愿者唐恬昕活泼可爱,能认识上千个汉字,现在已经成为一名能自己看台词、完成表演的短视频小演员;75岁的首批“绿行者”讲师孙丽娟老师虽不再讲课,但因志愿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环保知识,跳广场舞时和舞伴们分享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发动大家践行低碳生活……
“绿行天下,有你有我”是“绿行者”的志愿服务精神,十余年来,随着“绿行者”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真正落地开花,在一个个家庭、社区甚至长三角流动传播。
通讯员:蒋轶婷
编辑:俞岚婷
责编:程佳域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