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晨起床吃完早餐,人们会各自奔赴生活与工作岗位。有人去上早朝,有人去摆小摊,有人去开酒楼,有人去写字画。
一个上午的忙碌完成,午餐时间便随之而来。吃完午饭后,人们开始走出工作岗位,走入大街小巷。
这时候,酒楼里的果子迎来了热销时间。这是《东京梦华录》当中记载的,宋人的半天时光。
这里提到的饮食果子,是宋朝时期特有的小零食。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宋朝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古人也爱吃零食,这一点从饮食果子的热潮中便可见一斑。在这一特色小零食广为流传的现象背后,宋代的饮食文化也正悄然发生转变。
饮食果子的流行,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宋代的饮食果子有哪些经典类型?
商品经济,改变生活
所谓饮食果子,它在宋朝时期所囊括的范围,远比我们今天的认知范围更大。
饮食果子是很多种小零食的总称,它包括小水果,包括坚果和果干,包括一些特色果脯和蜜饯,也包括形状各异的饼干。能够摆在餐桌上的正餐之外的饮食,都可以被称为果子。
宋朝人吃果子的时间,一般发生在午餐和晚餐之间。其性质和地位,有点类似于现代人所吃的下午茶。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部分宋朝百姓一天的生活非常规律。在早晨起床吃完早餐以后,他们会从事一天中强度最高或者难度最大的工作。
午餐对他们来说是简单的休息时间,吃完午餐,他们又将投入新一轮的工作。
与现代人相比,宋朝人并不内卷。下午太阳还未落山,大部分宋人就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朝廷官员可以下班,大街小巷的行人也越来越多。
而开在街巷之上的各类商店,也真正迎来了忙碌的时间段。
酒楼中推出的各色各样的饮食果子,往往会引来不少顾客的关注。有些特色美食,甚至会有专门的富商大贾追捧。酒楼门口需要排队,来得晚了,就什么也买不到。
宋朝的饮食果子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这与整个宋朝的时代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
宋朝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朝廷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商业活动的政策。商品经济愈发繁荣,各类商品的交易市场,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老百姓的生活要求日益增多,于是市场的空间与时间隔阂被逐渐打破。
坊市之间不再有距离,勾栏瓦舍成为了大多数老百姓非常喜爱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有时候晚上的夜市刚刚落幕,白天的早市又将拉开序幕。
一天12个时辰,老百姓可以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随着时间限制逐渐放宽,老百姓们开始享受于逛午市和夜市的时光。
午市,指的就是下午的市场。在这一时间段,各大酒楼提前准备好的饮食果子最受欢迎。要想成功买到果子,大家必须争先恐后地排队。
而到了晚上,市场就变成了夜市的天下。许多家庭纷纷走出家门,携手逛遍大街小巷。有时候感觉饿了,便会随手在小摊子上买一些零食。相比起下午场来说,夜市中的果子售卖方式更加灵活,也更具流动性。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转变。午餐和晚餐之间,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之间,都有着一定的时间距离。若是在两餐中间产生饥饿感,果子的存在刚好能够满足所需。
随着市场的扩大,消费者也对果子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不仅需要重视果子的口感,还需要兼顾饮食果子的外观。
各类新奇的果子形状,也由此出现在集市之上,仿佛争奇斗艳一般,吸引着顾客的视线。
人们能够买到种种小动物形状的可爱糕点,能够买到被搭成固定形状的果盘,也能买到各色果子大套餐,选择范围越来越广。
总体来说,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推动了饮食果子的热潮。
相比起唐朝时期,宋朝人在饮食上更加注重健康结构,选择饮食种类时也更为细腻和精致。
唐朝人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狂放不羁。他们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追求享受美食时带来的极致快感。但这样的豪放饮食方式,也会给唐朝人带来诸多健康问题。
根据历史数据记载,许多唐朝贵族都曾饱受肠胃疾病的困扰。
或许是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宋人,除了传统的饮食文化较为精细之外,也更加注重健康的饮食结构,以保重身体为己任。
相比起荤菜,他们更加喜欢食用素菜。各种摆盘精致的蔬菜,经过简单的烹饪方式调味,也能够呈现出鲜香的口感,满足宋朝老百姓的口腹之欲。
新鲜的水果以及各类果干,在宋朝人的饮食结构中也占据着重要部分。摆盘精致的饮食果子,完全能够迎合宋朝人的饮食审美,所以受到了热烈地追捧。
《东京梦华录》当中提到了京城的一家酒楼,专门制作各种精致果子。他们会把饼食制作成细腻的小点心,也会用素食来制作荤菜,手艺独特,口感也万里挑一。
烹调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果子的制作门槛,减小制作难度,也让果子有了批量生产和大规模问世的可能性。
说到烹调技术,我们又不得不把唐宋两个朝代作对比。唐朝的烹调技术较为单一,各类手法也相对粗糙,因此制作的菜肴口感也很单调。
但是宋朝不同,宋朝出了很多生活家,他们对烹饪一事颇有研究,也根据各类食材的特征不同而发明了不同的烹饪方式。
在此基础上,宋朝的烹调技术难度大大降低。普通老百姓要想制作果子,也有极大的可能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顾客不仅能够在酒楼中买到精品果子,也能在集市当中的小摊上买到农家自己制作的特色果子。
饮食果子热潮,也就此席卷整个社会。
种类繁多,口感丰富
既然热潮已经掀起,为了迎合市场,各类饮食果子的生产者们必然会奇招百出,制作种类繁多和口感丰富的零食果子。
通常情况下,宋朝的果子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制作难度较高,属于点心,大多数是面食,包括各种糕饼。它们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口感也不同,使用的原材料更是不同。
比如梅花饼,这是鲜花饼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梅花饼使用面粉制作,揉面的水,用的是梅花瓣熬煮之后产生的梅花水,水中自有一股梅花的清香。
有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制作者,还会收集各类梅花瓣,将之碾碎成汁水,用这些鲜花汁水来和面,一方面可以增加面团的口感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给面团染色,使之更为逼真。
面团揉成以后,接下来的工序就较为简单。
人们通常会使用模具来为糕点塑造形状,梅花饼的模具自然是梅花形状。模具的形状非常逼真,五片花瓣栩栩如生,中间的花蕊甚至清晰可见,看起来如同枝头凌霜傲立的梅花。
经过新鲜汁水染色之后的面团,再结合模具的加工,就变成了惟妙惟肖的梅花饼。
有的制作者为了讨喜,还会特意在面团中加上一片新鲜的梅花瓣。若是一口咬到花瓣,那便代表着接下来拥有好运气。
与梅花饼相似的各类点心果子,还有马蹄糕,骆驼糕,芙蓉饼和牡丹饼等等。
这一类果子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价格也并不便宜。在普通百姓的家庭餐桌上,糕点果子并不常见。
第二类饮食果子,更加大众化,它就是用水果制成的果子。
与今天高昂的新鲜水果价格不同,宋朝时期的水果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各类果子的制作成本也非常低廉。
现在正是吃樱桃的季节,宋朝时期的樱桃果子也广受欢迎。
果子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人们从树上摘下樱桃,洗净剥皮,再小心地把樱桃核取出,留下果肉。
把软软的果肉放进锅中,加大火力,一点点熬煮。在熬煮过程中加入冰糖,一方面可以提亮颜色,另一方面也能让口感更为香甜。
等到收汁,制作者便可以将果浆盛入圆形模具当中,慢慢等它冷却。
与樱桃果子制作过程相似的,还有青杏果子、栗子果子和李子果子等等。这些与水果相关的果子,在市面上极为常见,也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西南地区还流行一种独特的果子,糖油果子。这里果子的原材料是糯米,口感软糯。把糯米团放到油锅里炸,再在外表撒上一层糖霜,糖油果子就制作完成。
虽然手法和过程较为粗糙,但糖油果子口感丰富,很受西南地区的百姓喜欢。
饮食文化,发生转变
从饮食果子盛行的热潮中,我们能够看到宋朝饮食文化的显著转变。
过去流行于上层贵族阶级的饮食文化,开始逐渐向下层阶级转移,并且具有更强的大众性和普适性。
作为下酒菜的饮食,作为特色零食的果子,过去都是贵族阶层特有的享受。但是随着制作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大范围铺开,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吃零食的乐趣。
饮食果子已经成为了宋朝人饮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亚于早中晚三顿正餐。
从宋朝人对饮食果子的追捧当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在食物精细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前面的各大朝代相比,他们的饮食重点更多地向素食转变,但是烹调技术却更为高超,烹饪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不管是餐馆当中的素菜,还是各种类型丰富的饮食果子,都能体现宋朝人对精致食物的追求。
填饱肚子,早已经不是食物对宋朝人的意义。
结语:
从某一种特色食物的流行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看到整个饮食文化的转变。从饮食文化的转变中,我们仍然可以以小见大,看到整个社会文化的转变。
饮食果子热潮,实则代表宋朝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当人们不再挣扎于温饱时,便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饮食和其他生活领域的高质量。
参考资料:
《东京梦华录》
《人间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