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15
河南郑州,女孩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家里才买电视。从小到大,只要写作业,父母就在旁边读书。这种父母真好,家庭教育的环境也真好,真让人羡慕。
这个郑州高三女生被保送北大,而家里直到她高三收到录取通知书才买电视,平时学习时父母就在旁边看书,这个案例展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
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几个值得学习的要点:
1. 家庭环境塑造学习习惯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学习时,父母不是刷手机或看电视,而是安静阅读,营造专注的学习氛围。
减少干扰因素:家里长期没有电视,减少了娱乐诱惑,让孩子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2. 延迟满足,培养自律
不急于满足物质欲望:电视并非必需品,家庭更重视教育投资而非即时娱乐。
专注长期目标:通过克制短期享乐,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律能力,这对高考乃至未来人生都至关重要。
3. 高质量的陪伴胜过说教
不是监督,而是共同成长:很多家长陪孩子学习时,只是“盯着”或不断催促,而这个家庭选择的是“共同沉浸式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也在努力,而不是被单向要求。
家庭成为学习共同体: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单纯讲道理更有效。
4. 教育投资优先于娱乐消费
资源分配有策略:许多家庭在物质条件改善后,优先购买大屏电视、游戏机等,而这个家庭更注重教育投入(如书籍、学习环境)。
不盲目跟风消费:在“别人家都有”的环境下,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定力和清晰的价值观。
5. 数字化时代下的专注力保护
避免碎片化干扰:智能手机、短视频等容易破坏深度思考能力,而减少娱乐设备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回归纸质阅读:父母看书而非刷手机,也传递了“深度阅读比碎片化信息更有价值”的理念。
对普通家庭的启示
不必完全照搬(比如强行不买电视),但可以设定“无电子设备时段”,全家一起阅读或学习。
父母的角色是榜样,而非监工,与其不断催促孩子学习,不如自己也拿起书本。
教育不是砸钱,而是营造环境,家庭氛围比昂贵的补习班更重要。
这个案例的核心在于:真正的教育,不是靠说教和逼迫,而是靠环境和行动的感染。 父母的行为模式,往往比他们的言语更能塑造孩子的未来。
想一想面对自家孩子的平时教育,是如何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