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已迎来深刻调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二手房价格已连续35个月环比下跌。重庆、天津等多个城市二手房挂牌量超过10万套。楼市调整的背后,是人口结构、产业发展转型和供需变化的多重因素叠加。有专家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价很难上涨了,因为新增人口在减少。
过去房价处于增长区间时,即使买到综合素质不高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房价下跌。但现在,稍不注意就可能买入跌价的资产,内行认为,未来10年,有4类小区不再值钱,内行正在出手这些房子。
第一类,物业服务水平差的小区。
说到物业,不得不提网络上的一个段子,看房的时候,保安都是帅小伙,住进来之后,都成了老大爷。老百姓在买房决策时,往往会关注房价、户型、园林,却忽视了未来几年一个影响房屋价值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物业服务水平。物业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房产的居住体验和资产价值,差劲的物业管理会对业主产生多维度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房子贬值。
在社区环境上,差劲的物业会导致恶性循环:绿化荒废→垃圾堆积→业主拒缴物业费→服务更差→房价下跌。
在租金收益上,同样户型,物业差小区租金低20-30%(自如房源对比数据)。
在邻里关系上,混乱的物业管理会导致邻里关系恶化,比如郑州暴雨期间,某小区物业未及时清理排水口导致地下车库全淹,物业投诉率提高。
在生活成本上,好的物业会将电梯广告收益回馈给业主,差劲的物业会造成维修基金滥用,业主利益受损。
为了降低物业带来的风险,内行人士在此建议:
1. 购房前查验物业公司资质(住建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可查)。
2. 重点观察:监控系统、电梯维保记录、绿化修剪频率、保安年龄结构。
3. 已交房小区询问业主满意度。
第二类,老旧的高层住宅。
网络上曾经有“高层住宅未来是否会沦为贫民窟”的争议,而这种争议并非空穴来风。
从国际上来看,高层贫民窟确实存在。比如美国芝加哥一个曾容纳1.5万人的公共住房项目,因为电梯停运,管道破裂,最终被拆除。联合国人居报告显示,全球30年以上的高层住宅中,23%出现设施老化。
而在国内,大拆大建的时代,低层住宅被拆除,转而变成了高层住宅。但是,如今动辄30多层的高层住宅,面临着拆迁困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开发商的拿地决策也越来越谨慎,高层住宅面临的拆迁经济账太大了,以深圳某33层的高层住宅测算,如果拆除重建,需要将容积率提升至7.0以上才具有可行性。日本的经验也表明,在老龄化社会下,高层住宅的空置率会加速上升。
这类高层住宅老旧之后,会出现外墙脱落、水电设施需要维修的问题,而维修基金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高层住宅由于楼层太多,在维修和防火防灾方面有很多不足,所以随着高层住宅缺点的暴露,懂行的人在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也会选择脱手这类房子。特别是那些没有地铁、没有优质物业配套的老旧塔楼、以及郊区的超高层,房价下跌可能性更高。
第三类,loft公寓。
loft公寓因为总价低、设计时尚成为部分购房者的选择。但是,它有几个缺陷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土地性质。loft公寓属于商业用地,到期后续费的费用不明确,而住宅是70年自动续期的。因为是商业用性质的用地,很多loft公寓无法落户,孩子没有对口的学校。第二,在居住体验上,多数loft公寓的二层净高不到1.8米。深圳的调研显示,67%的loft公寓卫生间没有窗户,居住体验感不如正常住宅。
另外,公寓存在人员混杂和噪音问题。你的邻居可能是美容、教培、工作室等商办业态。且不说这类房子是商水商电,如果想把房子卖掉,税费会很高。例如北京朝阳区某公寓项目,总价成交价300万,实际税费达到166万(包括土地增值税、差额税等)。而同等总价的住宅税费不到20万。
正如万科创始人王石曾警示:“公寓产品是开发商的现金流工具,不是家庭资产的蓄水池。”购房者需清醒认识其工具属性而非居住本质。
避坑建议:
1. 验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认房屋性质。
2. 测算实际年化回报率(需包含空置期、装修折旧)。
3. 优先选择已形成纯居住氛围的公寓社区。
第四类,地段偏远的旅游地产小区。
每天一睁眼就是海风和沙滩,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最近,有位北京的粉丝朋友就哭诉说自己后悔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他当年在8000多一平的高位买了乳山银滩的房子,但现在标价3000元都很难出手。低价的海景房很难不让人心动,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房子最重要的价值,也就是居住价值。
海风带来了潮湿的空气,乳山银滩这个位置又比较偏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交班次少,好点的医院都在20km开外,甚至有的房子根本就看不到海。这位粉丝曾经住过一段时间,但因为气候问题,经常犯风湿,他想把房子租出去,但这里缺乏产业,旅游的人也不多,出租也很困难。自己一分没赚到,还把养老的钱搭了进去。通过这个案例就是想告诉大家,楼市没有真正的白菜,地段偏远的旅游地产小区要谨慎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