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你所能想象的最“平淡无奇”的书名之一……《语言学的邀请》听起来像是某门冷门选修课的教材,又像是一本语言入门手册。
但千万千万别被书名骗了,它是一本关于语言、思维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洞察之书,这本书不仅经典,还极具启发性和可读性。
这本书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自发种草。
作者塞缪尔·早川用“好懂又深刻”的讲述,带我们看清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语言陷阱:广告操纵、日常误解、思想偏见……原来我们以为在“说话”,其实早已“被语言左右”。
更加精彩的在于,它不仅教你理解语言,更教你如何用语言思考、用语言行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的时代,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答案。
正如作者塞缪尔·早川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的真相,假如语言的应用只是产生更多矛盾,那么,不是说的人有毛病,便是听的人有毛病,或者双方都有毛病。
语言,既能让人走到一起,也能让人走向对立;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饰邪恶;既能推动沟通,也能引起争讼。多一个人明白语言的真相,语言就多一分可能被用来促成理解,而不是制造隔阂。
作为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这本书往往从一些小事出发,譬如它提到为什么很多人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感到不适应?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从未真正学会区分语言的不同种类,我们学习“水的成分是氢气和氧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类话,但我们很少被教导,前者是说明性语言,后者是指示性语言。
我们把两种话语都当作“真理”,然而二者并不一样。如果只是在重复抽象话语,那么走向真实的那一刻,有的“真理”就会变成幻影,理想也可能会变成负担。
语言中的某些元素,使得一种表述成为报告、另一种表述成为判断,这是所有学科写作训练中最基本的一课。
语言的另一大陷阱藏在“抽象语言”的迷雾中。在我们身边,那些说话“深不可测”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喜欢讲“深度串联”“高频触达”“势能积累”……一句话里堆满抽象名词,但你却听不出实质内容。这是现代社会的“高阶语言病”——说得越多,表达得越少。
早川指出,抽象语言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回推到具体的现实层级。语言的力量,不是来源于“高大上”,而在于它是否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世界、更理智地判断选择。
“你的意思是什么?你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经常这样去自问或反问他人,世界上将减少大量没有意义的表述。
书里还提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许多人往往会把言辞当成现实。例如有人对着坏掉的车大发脾气,不是因为车能“听懂”,而是因为他心里已经构建了一个“故意跟我作对的老爷车”的概念。
这种情绪性的发泄,其实源于我们混淆了语言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事物。还有人一听到“蛇”“做生意”,脑子里就立刻浮现某种刻板印象:有毒的危险动物、奸诈的人……这些印象并非来自现实,而是语言长期重复造成的条件反射。
许多人对语言抱有天真的想法,误认为语言有特殊的“魔力”,能够带来祸福方面的直接影响。
要打破语言迷宫,我们就要学会“停顿一秒”,意识到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早川提供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尝试把同一个词语拆解成不同的情境版本,比如“做生意1 ≠ 做生意2 ≠ 做生意3”,你就能发现原本以为“言简意赅”的词语,其实根本没有说清楚什么。
而当我们习惯把事物分成“好”或“坏”、“正义”或“邪恶”的时候,也正在掉进“非黑即白”的语言陷阱。这种二元价值观能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人类快速反应并做出决策,但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它常常会阻碍更全面的判断。
只用两种价值(正负、好坏、冷热、爱恨)来观察一切事物的趋向,就叫二元价值观点。
成熟的语言能力,意味着我们能容纳多个维度的价值,不是简单地“支持/反对”,而是能思考“谁得利?谁受损?可否量化?是否可持续?”早川将语言比作航行工具:二元价值是划水的桨,而多元价值,才是我们真正的方向舵。
正如书中指出的,语言最终指向的是行动。当我们太过依赖言辞,而忘记追问事实时,就容易陷入内向观点——在概念之间兜圈子、自说自话、自我感动。譬如许多演讲都只是教别人这种本领——即使言之无物,也要头头是道。
而真正有判断力的人,会跳脱词语的表象,从语言回归现实,提出具体问题:这个建议对谁有益?会造成什么后果?依据何在?研究支持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漂亮的话术”所裹挟,找到语言之外的真实坐标。
洞悉语言的本质,能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人性,把握人生的主动权,获得自由的心境。
这本书的精彩,不在于它讲了多少“语言知识”,而在于它让人看到:语言如何让我们误入歧途,又如何把我们带回真相。它是一次对话的邀请,一次思维的邀请,更是一场直面世界的诚恳邀请。
1.一张地图并不等于它所代表的地域,言辞也从来不等于它所指代的事物。地图再详细,也无法呈现真实世界的每一寸细节;言辞再精准,也只能是对现实的抽象描述。
2.言辞的意义,不在言辞本身,而在我们的脑海里。词语本无义,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和情绪。
3.语境决定意义,我们不能脱离前后文去理解任何一个词。
4.留心“是”字,因为它可能会代表一种错误的评价法,忘了每样东西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
5.不要没有造桥就想从上面走过去,必须分清“说明性语言”与“指示性语言”的区别,否则我们会陷入自我说服的逻辑闭环。
6.必须认清“真”字的不同意义 ,一句话之所以为真,可能是它符合事实,也可能是它符合情绪、价值观,或者只是数学系统中的公理而已。
7.当你想“以火攻火”,记得消防员通常是用水灭火的。对抗极端,不一定非要更极端,温和也可以是有力的回应。
8.二元价值观点是一台启动机器,不是一辆驾驶机器。它能帮助我们快速行动,却不能带我们远行;真正的理解,需要多元价值的判断力。
9.定义只是用言辞解释言辞,思考时尽量用具体的例子而非抽象定义。
10.每个词语都在变化。“牛1不是牛2”,就像“今天的我不是昨日的我”,我们所说的一切都只适用于当下,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意义。
学会“说话”和“听话”,书中总结了一些规则
你看过这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吗?
书中提到的这些观点你怎么看?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得这本书
你如何使用语言
你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大学的邀请”系列
为尽早筹划一生的书友们倾力打造
-End-
观点资料来源:《语言学的邀请》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说人话才是最顶级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