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步行虫总科—伪蕈虫科〈伪蕈甲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拟步行虫总科〈拟步甲总科〉

伪蕈虫科〈伪蕈甲科〉

伪蕈虫科(学名:Tetratomidae),又称伪蕈甲科,是鞘翅目拟步总科下的一个小科,虽然没有传统的英文俗名,但近代的学者大多称其为“polypore fungus beetles”,意指其成虫会取食多孔菌科的子实体。


1.系统分类学

本科下有五个亚科:优伪蕈虫亚科(Eustrophinae)、Hallomeninae、斑蕈虫亚科(Penthinae)、Piseninae 和伪蕈虫亚科(Tetratominae)。由13个现生属群并包含约150个现生物种所组成。多数伪蕈虫类群曾经被归类为长朽木甲科的成员,而伪蕈虫的系统发育位置相当混乱,近年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则指出本科是一个多系群,而非单系。

优伪蕈甲亚科(Eustrophinae)有87个现生种,分布在东方区、新北区和热带非洲。

2.分布

全世界都能发现伪蕈虫科昆虫,然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3.生物学

伪蕈虫科的幼虫会取食菌丝,而成虫以伞菌,特别是 多孔菌科的子实体为食。

4.古昆虫学

目前所知的化石伪蕈虫科相当稀少,中生代的例子包含了在上白垩纪俄罗斯赫塔组发现的 Pseudohallomenus cretaceus (属于Hallomeninae)、下白垩纪法国琥珀中的Synchrotronia idinineteena (属于优伪蕈虫亚科)、上白垩纪缅甸琥珀的始祖白垩新伪蕈甲和白垩奇异伪蕈甲(均属于优伪蕈虫亚科 Eustrophinae)。

5.演化

从比较绝灭物种和现生物种的形态学分析,科学家认为早期优伪蕈虫亚科成员的触角形式可能较现今更多样化,而与现生的新伪蕈虫类群整体的形态相似性则暗示早期优伪蕈虫亚科成员可能和它的现生后裔一样具备食菌性的行为。


6.始祖白垩新伪蕈甲

始祖白垩新伪蕈甲(学名:Cretosynstrophus archaicus)为鞘翅目伪蕈甲科当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本种化石发现晚白垩世缅甸琥珀。

(1)形态

根据蔡晨阳等人分析的标本,本种长3.42 mm,除某几节触角之外,全身黑色被覆纲毛。头部小,长 0.25 mm ,宽 0.48 mm 。眼睛大,向两旁膨出。前胸背板横扁状,长0.76 mm ,宽 1.26 mm 。前胸背板盘区(pronotal disc)前1/4处有些许纵向纹路;双缘微翘,延伸至前缘。后缘外侧具明显圆齿(crenulate),中叶光滑且无齿突。小楯板极小。翅鞘长,上有密集纲毛。后腹板全缘。足修长,每一胫节末端皆有一圈排列整齐的小刺,小刺上有微细纵纹。前足及中足跗节皆有五节,后足仅有四节。

(2)系统分类学

本种根据形态可分入伪蕈甲科优伪蕈甲亚科,同时拥有优伪蕈甲亚科两个族的特征优伪蕈甲族(Eustrophini)及全伪蕈甲族(Holostrophini)的特征,因此暂时归类于族级未定。

(3)古生物学

现生所有的优伪蕈甲亚科成员触角较为短,触角小节3-7节短而膨大,然而本种的触角细长,触角小节修长,早期优伪蕈甲亚科成员的触角形式可能较现今更多样化。

本种与现生的新伪蕈甲属(西班牙语:Synstrophus)的整体的形态相似性则暗示白垩新伪蕈甲属可能和它的现生后裔一样具备食菌性的行为。

(4)命名语源

种加词“archaicus”为拉丁文“古老”之意,指本种出现年代之古老性。

(5)发现历史

201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助理教授蔡晨阳发表了一件伪蕈甲科的缅甸琥珀化石物种,并同时描述白垩新伪蕈甲属此一独立新属。


7.白垩奇异伪蕈甲

白垩奇异伪蕈甲(学名:Thescelostrophus cretaceus)为鞘翅目伪蕈甲科当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

(1)形态

根据俞雅丽等人分析的标本,本种体长3.25 mm ,宽 1.46 mm ,触角与眼睛非常接近。前胸背板成横扁状,无毛。前胸背板盘区后1/4有些微凹陷。翅鞘长 2.20 mm,宽 1.60 mm。所有足股节中段些许膨大,跗前爪(Pretarsal claw)弯曲,爪式单纯且锋利。

本种最近似于现生的新伪蕈甲属(Synstrophus),但可根据触角形态作区分,本种的触角较为细长,与现生种类有所差异,且胫节突较短,跗节较长。本种形态上也与另一已灭绝的白垩新伪蕈甲属近似,但本种的鞘翅上几近无毛。而无毛及触角较长这点也可以与Pseudohallomenus作区分。

(2)系统分类学

本种属于伪蕈甲科优伪蕈甲族奇异伪蕈甲属的成员。

(3)古生物学

从对白垩奇异伪蕈甲触角形态的比较剖析,本种的发现也支持之前蔡晨阳等人认为早期的优伪蕈甲触角型式形态上的多样性高于现今后裔的假说,为其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

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则暗示本种可能与其现生后裔一样是菌食性的,有关白垩纪的伪蕈甲和长朽木甲的记录相当多,与现生种类外形上相去不远,这些类群的演化初期可能已建立了菌食性行为,而随着未来越来越多化石物种被确认,早期菌食性甲虫功能群的组成和古生物学将能被进一步解析。

(4)发现历史

2016年,广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俞雅丽根据一件缅甸琥珀中,发表了白垩奇异伪蕈甲,同时发表一未描述过的属级分类元奇异伪蕈甲属。

(5)命名语源

本种种加词根据其模式标本的生存年代白垩纪命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