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有的咱没有,这可不行,“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对于大国重器,咱们是一点都不含糊。但近些年来,歼-20,运-20,直-20都搞出来了,总感觉还差点什么。从美国、俄罗斯的战略投送体系来看,人家用的可是三级体系,美国用C-5超大型战略运输机,加上C-17战略运输机、C-130战术运输机的组合,苏联用安-124加上伊尔-76的组合。



这个超大型战略运输机要不要研制?咱们不清楚,但在9年前,咱们引进安-124的消息可是没断过。就当时网传的消息来说啊,是中国公司直接入股了安东诺夫设计局,即将在陕西渭南开工生产。



就现在来看,却是没信儿了。这倒无所谓,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为啥没有将安-124国产化。安-124从1972年开始研制,1986年正式交付使用,从14年的研发周期来看,研制的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更困难的地方在于组装,从1982年首飞到1995年的13年里,安-124一共也就生产了55架,平均每年生产4架多一点。要知道,这已经是在苏联的鼎盛时期开始生产,到苏联解体俄乌分家之后,还能举两国之力坚持生产了一部分飞机,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安-124这玩意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05吨,载重量按机型在120吨到150吨不等,打个比方吧,运-20载重量才60吨,运-9的载重量是20吨。两架运-20加上一架运-9,载重量还不及一架安-124。货舱尺寸更吓人,36米长、6.4米宽、4.4米高,一般的门面房还真没它这么大,并排放两辆“前四后八”大卡车不是问题,一趟安-124能拉六辆“九米六”大卡车。



按照当时的设想,苏联是希望它能够在非铺装跑道上起降的。24个起落架主轮让它确实具备在前线战术机场起降的能力,只要跑道够长,一切都不是事儿。按载重量来看,它一次性能运输2辆主战坦克,或者6辆BTR-82轮式步战车,5架次就能运一个坦克连,或者三个摩托化步兵连到前线作战。要是说运人,那安-124更猛,一次能带440个空降兵,轻载状态下最大航程超过1万公里,什么战略投送根本就不成问题。当时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的活动几乎全靠空运,安-124在俄叙两地往返运输了1.38万吨军需物资,这不就是俄军作战的战力倍增器吗?



其实说白了,它的军用性质相当突出,但现在却是民用的需求远大于军用。服役快40年,现在还有24架安-124在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的民航企业中服役。在俄乌冲突期间,安-124也帮着拉一些军需物资;如果接到订单了,安-124就到处飞,帮着拉地铁车厢、动车组、大型发电机组之类的超大件货物。在苏联解体后,安-124也确实在俄乌两国的合作下发展了一阵子,但很快这俩兄弟就分道扬镳了。



到2016年,网传是中国企业是准备入股马达西奇公司,也就是安东诺夫设计局,引进安-124运输机的生产授权并在国内生产。虽然国内不少军迷朋友鼓掌叫好啊,但时间也证明了这不过就是一系列的假消息。复活安-124的愿望基本落空,或者说当今全球已经丧失了对这种400吨级大型战略运输机的兴趣。



现如今,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也都放弃了复产安-124的想法,只能是对现有的安-124进行翻新改造。虽然说让一架已经封存了25年的安-124重新恢复飞行能力,但毕竟和复产是两码事。说实话,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估计它娘家安东诺夫设计局都没想象到。



毕竟,在民用领域,那是能用海运就绝对不用空运。海运多便宜啊,从美国拉一吨货回中国,那运费也才几百块钱。海运的集装箱船动不动就十几万吨的满载排水量,啥大件不能用船运?而在军用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安-124虽然运得多、飞得远,但目标太大,也就只能在相对安全、靠后的机场部署。你总不能指望这四百吨的大家伙带着一百来吨的货玩阿富汗起降吧?



这时肯定有小伙伴要说了,美军的C-5运输机不也照样在用吗?C-5一共也就生产了126架,美军的三级空运体系里C-5也是站后排辅助的位置。拉着东西飞到了相对靠后、安全的空军基地,再让C-17或者C-130两款运输机转运。



之所以我不信把安-124国产化是好事,主要在于它多少是有点鸡肋了。1987年,是安-124生产的高峰期。这一年,苏联空军接收了11架安-124。随后,安-124的生产速率就开始下降,直至停产,都再也没复刻过这个名场面。安-124的“暴兵”是每年平均产量4架,这跟运-20的“暴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现在来说啊,运-20年产量可以做到16架以上,产量是安-124的将近4倍。就算两架运-20的载重量才能顶一架安-124,那这也相当于8架安-124了。



现在各国用得最多的,还是200吨级战略运输机。这个平台的战略运输机拓展性就明显比400吨级的强上不少,俄罗斯、中国、印度甚至朝鲜都拿伊尔-76改装预警机、改成伊尔-78加油机,中国自己的运-20也用来改加油机、预警机,都是空军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为啥不拿安-124改预警机加油机?还不是因为它“太大”?维护难度、生产成本都比伊尔-76翻了个倍,本身就没几架,禁不住这样折腾。



伊尔-76也好,C-17也罢,都刚好只能运1辆主战坦克,或者4辆轮式步兵战车。数量看着是少一点,但在战略投送方向上也够了。按照美军的设想来看哈,美军的SBCT斯崔克旅有332辆步兵战车,一架次C-17能运4辆,也就是需要83架次。人就别矫情了,客货混装算了,或者是坐加油机飞过去。



要不是军备竞赛,苏联也没法在1987年当年就接收11架安-124。如果咱们有朝一日也面临着军备竞赛,那运-20的生产完全不是事儿,扩建厂房、增加生产线干就完了,咱们国家不是没有年产40架运-20的能耐,只是现在没必要这么玩儿。真要引进了安-124,反而还不好发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