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开国将帅序列中,陈赓大将堪称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传奇人物。他既有一线指挥作战的造诣,又有后方情报侦察的经验,既是我军优秀的百战将星,又是不可多得的军校奠基人。
更为难得的是,在他逝世后能同时得到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不同阵营人士的哀悼与纪念,放眼同一时期其他开国元勋,估计很难有获此“殊荣”者。
新中国成立后的陈赓(中)
而提起新中国成立后的陈赓,又不得不提到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段短暂而丰富的经历。1950年7月,刚刚进驻云南不久的陈赓被教员亲自点将,率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协助胡志明、武元甲等人部署抵御法军侵略者的边界战役。
当然,久经战阵的陈赓对部署指挥这样一场小规模的歼灭战自然是信手拈来。在他的参与筹划下,越军很快于当年10月取得了歼灭法军9个营8千人的边界战役胜利。完成教员交待的重任后,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国内复命。关于入朝作战新的任命也摆在了陈赓面前。
作为彭老总看好并极力推荐的搭档,陈赓很快于1951年3月以志愿军三兵团司令员身份率部入朝,随后又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尽管急赶慢赶还是没能在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一展身手,但在此后与美军硬碰硬的阵地战中,陈赓却将此前淮海战场上的广泛运用的坑道战术发挥到极致。
最负盛名的,当属1952年10月开始的上甘岭战役。第三兵团第12军和15军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坑道机动优势,不仅确保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和后勤补给得以顺利分发到每名战士手中,更是在配合后续部队向上甘岭高地发起反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地下长城”。
影视作品中上甘岭战役场景
除此之外,作为彭老总最信任和看重的“副手”,陈赓在制定攻势作战计划和主持志司日常事务方面也都有条不紊、可圈可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推进,“人才难得”的陈赓在彭老总回国后应当是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不二人选。
不过,陈赓却在代理志愿军司令员两个多月后便同邓华完成工作交接,继而奉调回国接受新的任务安排,即组建我军首个以军事指挥和军事工程为主的高等院校——“哈军工”。
之所以选择调陈赓回国参与筹建,离不开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粟裕向教员和周总理的举荐。
一来陈赓早年出身黄埔,又是公认的名列“黄埔三杰”之一的佼佼者,早在红军时期,陈赓就是干部团团长,无论就理论水平还是实战经验而言,“多面手”陈赓都是名副其实的办学人员首选。
影视作品中朝鲜战场的陈赓
二来,陈赓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场履历丰富多彩,无论在贯彻执行上级指示还是统筹协调军校工作人员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加之他在与法军和美军作战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方针,对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军事工程人才有着极具创新性和参考价值意义。
鉴于这些独有的优势所在,陈赓很快被任命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正式告别了在朝鲜一年多的战火硝烟岁月。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因素,即陈赓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腿疾已经发展到踝关节肿胀难以行动的地步。
这样一来,继续在战场上长途奔波只会让他的身体适得其反。基于种种因素的综合考虑,陈赓最后也只能离开心心念念的战火一线岗位。临别之际,他向接替自己的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调侃道:
“我这个代理司令员只干了两个月,就要‘下台’喽,接下来就看你的啦。”
新中国成立后的邓华
当然,邓华没有辜负陈赓的嘱托和彭老总信任。从当年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到上甘岭战役,再到最后阶段的金城反击战,邓华不仅延续了彭老总的军事战略,更通过战术创新、战场指挥和外交斡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战后彭老总曾动情评价道:
“邓华军政双全,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
能让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致以真挚的赞誉和评价,足见邓华在抗美援朝全过程中的出色表现。
同样,回国接受光荣建校任务的陈赓,也在分秒必争的投入到哈军工选址、建设和人才网罗各项工作中来,为了与其他单位“抢占”科研人员和军事专家名额,陈赓竟连周总理去洗手间的间隙都不放过,这样一种对军校建设如痴如醉的状态,也足以证明当初粟裕和教员等人对他的举荐及任命恰如其分。
晚年的陈赓与家人合影
最终,在正式筹备一年多时间之后,哈军工顺利迎来了开学之日。两年后,当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受邀前往哈军工参观后,由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以我国现有条件,短时间内办起如此规模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是奇迹。”
能文能武、文武兼备,这大概是对陈赓大将最朴实,也是最真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