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在智能电动化的浪潮中,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当新势力以“颠覆者”姿态重塑行业规则时,传统车企巨头们也在悄然积蓄力量。

近期,上汽集团在黄浦江畔举办了一场颇具战略意味的发布会。系统性地展现了上汽在智能驾驶、安全技术、电池革命等领域的最新突破,更亮出了其构建的“朋友圈”生态联盟。

当大众、通用等老伙伴与华为、地平线、Momenta等科技新贵同台,一个以“开放融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上汽正在浮出水面。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平权的本质是新兴事物的普及化过程,而上汽的目的是要以平权驱动做到“我好,你好,大家好”。他希望,上汽能够与用户、合作伙伴走出一条携手共创的进阶之路。

发布会现场,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也以鸡蛋破壳的视频为喻称,70岁的上汽带着由内而外的勇气,破壳新生。

这家老牌车企正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以“朋友圈”为杠杆,撬动技术、合资与海外三大战场的深层变革,试图在智能电动化下半场掌握主动权。它也试图用自己的转型之路证明,真正的转型,从不是抛弃历史,而是让历史的重量成为跃向未来的跳板。

集结

发布会伊始,在场的参会者们面向舞台,来了张大合照。合照中,既有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等传统供应商代表,还有大众中国等合资方代表,也有包括华为BG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在内的科技公司供应商代表。

过去,很少有车企会在自家的发布会上将这些幕后的合作伙伴,悉数汇于一堂。主机厂更乐于向外讲述“自研”的故事,供应商则常隐于幕后。

如今,新老朋友圈齐聚一堂,成了“上汽之夜”的主角。这也表明,上汽集团正通过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成了最前沿科技成果的出行生态系统。

王晓秋表示,上汽要一手与大众、通用等老朋友等合作伙伴共创,同时与华为、地平线、OPPO等跨界伙伴合力打造行业新生态,让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加速落地应用;一手与用户同行,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努力满足并不断超越用户的期待。

用贾健旭的话来说,这是上汽集团的“外家拳”。一方面,深化与大众等合资伙伴的合作,巩固合资品牌用户优势,推动合资合作进入技术共创的2.0时代;另一方面,则是与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Momenta、OPPO、火山引擎等头部企业合作,借助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打造拥有全新体验的新款车型。

智能驾驶领域,上汽集齐了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 “四大高手” Momenta、地平线、华为和大疆(地大华魔),实现了智驾技术路线的全覆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的智驾需求。其中,上汽与大疆联合打造的 “灵犀智驾”,已经在荣威、MG 品牌车型上实现量产落地;上汽与华为合作的智驾解决方案,将于今年推出。贾健旭也确认,与华为合作,选择的是智选车模式。

贾健旭强调,开放是共创的基石,上汽支持智驾技术多元化,只有技术路线多元化,才会给用户带来最大利益,也给智驾产业带来最好扶持。

此外,上汽与多家科技企业的合作,也有了进一步进展。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表示,地平线在去年首次登顶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市占率突破30%。上汽与地平线也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包括荣威、名爵等品牌多款主力车型,会率先搭载地平线新一代智驾平台,预计在2025年量产上市。

4月9日,上汽集团曾宣布与OPPO深化战略合作,OPPO车机互融产品,将覆盖上汽集团MG名爵、荣威等自主品牌,以及上汽大众、上汽奥迪等合资品牌。双方合作区域也将从中国市场扩展到全球。

媒体沟通会上,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向华尔街见闻透露,MG已经和OPPO紧紧拥抱。第一款合作落地的车型就是全新一代MG4,后面会不断迭代。

火山引擎汽车总经理、智慧出行与具身研究院院长杨立伟则透露,火山引擎正在与上汽基于豆包大模型打造 AI 座舱产品,将在情感伙伴、聪明的管家、懂你的助手、空间延伸四个方面持续升级。

透过这场发布会,上汽抛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张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网”。在汽车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竞合”的当下,上汽的“朋友圈”战略为其技术突围提供了关键支撑。

变革

朋友圈的再度扩容,只是上汽变革中的一环。自去年以来,上汽在集团内部掀起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场变革覆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研发等多个方面,直指传统车企的沉疴: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决策链条冗长。

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的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成了全新的上汽大乘用车板块。贾健旭亲自挂帅大乘用车板块执管会主席。

接近上汽集团人士表示,这个整合的目的就是通过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台研发更加聚焦,更加集中,优化效率。全新的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则会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俞经民指出,整合从2024年第四季度起推进,今年初正式运行。“按照集团领导的话说,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的成立标志着上汽集团OEM化的元年。”

与新战略同步的,是上汽集团干部的年轻化与实战化。一批少壮派被委以重任,集团个板块全面铺开竞聘上岗机制。

此外,上汽还组建成立了上汽商用车,以上汽大通为核心,构建技术共享、全球先进的商用车发展战略。

在技术创新领域,上汽集团同样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清晰的战略规划。

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行业变局,上汽将目光聚焦于智能驾驶与安全领域,提出了智能驾驶安全“三阶段”战略。第一阶段,通过冗余系统和传感器实现“不怕撞”,为车辆安全打造坚实的基础防线;第二阶段,以感知、决策和控制融合做到“不会撞”,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第三阶段,打通主被动安全系统,确保“撞了也不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体系。

这一战略的最终目标,直接指向 L3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贾健旭透露,2026年上汽将实现L3规模化应用,上汽新一代整车平台已为L3预埋架构,无需额外改造。2025年底前,470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的获取将支持浦东机场固定路线全自动驾驶运营。

电池技术方面,上汽也有着长远的规划。王晓秋透露,新一代固态电池会在2025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则将2027年落地。

在上汽集团一系列变革举措之下,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团迎来了销量的回升。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汽整车批售94.5万辆,同比增长13.3%。其中,3月份上汽整车批售38.6万辆,同比增长1.14%,环比大涨30.8%,销量反超比亚迪,重新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车企。

销量回升的同时,上汽的盈利情况也在改善。上汽集团此前公告,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亿元到3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9亿元到4.9亿元,同比增加10%到18%。

跃迁

70年前,以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揭牌成立为标志,上海汽车工业的历史由此启幕。

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词,是“以市场换技术”,汽车市场的份额也被合资品牌占据主要地位。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打破了这个叙事,让自主品牌快速崛起。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79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5.2%。市占率较2024年进一步提升9.2个百分点。

汽车新旧能源的切换中,也让上汽集团这样的“大象”,被质疑转型的动作慢了。上汽集团这次携“朋友圈”出击表明,当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领航”,上汽集团希望通过技术反向输出、合资模式革新、全球化战略重构三重变革,找到突围之路。

上汽与奥迪的合作项目被业内视为一个重要里程碑。上汽负责三电系统、智能座舱与智驾技术,奥迪主导设计与底盘调校。这种分工打破了传统合资模式下外方主导核心技术的惯例,实现中国车企向豪华品牌的技术反哺,将成为德系豪华车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贾健旭指出,上汽需要继续深化与大众等合资伙伴的合作,巩固合资品牌的用户优势,推动合资合作进入技术共创的2.0时代。他透露,未来,上汽的全球合作伙伴将采用上汽最新的电子架构、智驾系统等技术。

上汽还有更大的野心,它希望让改写全球汽车标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规则的制定者。

贾健旭表示,上汽通过“全球+本土”战略,不断扩大海外版图,持续输出“中国智造”。上汽把全球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个性化、智慧化的产品方案。最终目的,是要把“中国上汽车”开遍全球每个角落,让中国汽车标准成为全球汽车标准。

王晓秋表示,面向未来,上汽集团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变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合作共进,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产品,推动“上海智造、中国品牌、全球品质”持续迭代升级、不断超越向上。

一个更宏大的命题也随着上汽的持续变革,浮出水面:中国汽车工业能否从“制造追赶”跃迁至“生态引领”?上汽的答卷或许尚未写完,但其以技术反向输出重塑合资关系、以生态共建突破海外壁垒、以标准制定争夺全球话语权的尝试,已为中国车企趟出一条差异化路径。

这场转型远未到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家年销超400万辆的巨头开始以“颠覆者”姿态重构规则,整个行业的游戏方式都将被改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