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对全球微生物耐药性日益严峻的挑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为应对耐药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2024年最新数据的发布,我国细菌耐药形势再次拉响警报。数据显示,耐药菌检出率持续攀升,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达30%,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的检出率也居高不下[1]。

抗菌药物耐药性(AMR)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2019年,全球约有495万人的死亡与细菌耐药性直接相关[2]。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每年将有191万例死亡直接归因于AMR,同时每年将有822万例死亡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相关[3]。而在这一背景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进一步探索科学化管理与合理用药的有效路径,本期医学界特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四位权威专家——感控疾控办公室主任吴圣教授、肝脏ICU主任张振宇教授、检验科副主任李润青教授、药剂科主任冀召帅教授,齐聚一堂,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这一核心议题,为应对耐药危机提供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抗菌药物管理:进展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冀召帅教授介绍道,于2021年成立的“青年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多部门协作,致力于推动全院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细菌耐药率。对此,吴圣教授补充道,医院通过参与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体系、建立多层级院感防控体系,并针对重点科室开展目标性监测,在耐药菌防控和院感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抗菌药物管理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冀召帅教授指出,当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药物种类限制,二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居高不下目前,三级医院的抗菌药物种类上限为50种,但随着新药研发加速,临床亟需引入更多新药以满足复杂病例的治疗需求。此外,DDD作为评估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指标,如何优化管理成为医院亟待攻克的难题。吴圣教授也强调,转诊患者的高耐药菌感染率以及防控成本与效果的不匹配,仍是当前院感防控的重点问题。

事实上,根据李润青教授提供的数据来看,尽管医院多个部门对耐药菌采取了全面的防控措施,细菌耐药率仍呈上升趋势。根据由检验科出具的长庚医院全院微生物药品手册显示,2024年全院分离出8949株细菌,较上一年增长3.4%,其中住院患者和急诊患者的细菌分离株数均有所上升。而从耐药监测情况来看,临床主要分离的革兰氏阴性菌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41.3%,部分细菌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趋势提示,耐药菌的防控困难,亟需临床高度关注。

多重耐药菌的增长无疑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风险。张振宇教授指出,ICU作为多重耐药菌高发科室,始终将耐药菌防控和抗生素合理使用作为工作重点。然而,移植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由于免疫状态特殊,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更高。对此,医院建立了完善的防控流程,包括耐药菌的早期识别、预警、隔离及多学科会诊,确保个体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改善了患者预后。尽管如此,面对复杂的病情和不断变化的耐药菌情况,如何更精准地选择抗菌药物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对多种耐药菌具有显著抗菌活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如依拉环素等的引入[4]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带来了新的课题。

新型抗菌药物引入:当下与未来

对于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冀召帅教授指出,新型抗菌药物凭借对多重耐药菌的强效杀菌作用和较低的耐药率,为临床医生在面对无药可选的困境时提供了重要选择然而,新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潜在的滥用风险。为此,药学部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监测各科室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点评和多学科讨论,优化用药方案;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临床反馈,及时上报不良事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冀召帅教授强调,新型抗菌药物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临床治疗水平,也对医院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吴圣教授从院感防控的角度出发,表示新型抗菌药物,尤其是针对耐药菌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在降低院感传播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使用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杀灭耐药菌,从而减轻院感防控压力。然而,他也提醒,必须警惕新型抗菌药物的滥用,避免因不当使用导致新的耐药问题。DDD与细菌耐药诱导密切相关,因此,选择不存在强依赖诱导耐药的新型抗菌药物,对于院感防控至关重要。

对此,李润青教授指出,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涌现,检验科在细菌耐药监测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面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例如,根据最新的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诊断标准,将新药的相关标记物加入药敏检测板,以提升检测的精准性;同时,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紧密合作,针对少见的基因耐药情况,及时提供用药指导,优化治疗方案。然而,李教授强调,在细菌耐药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一旦耐药速度超过新药研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将对患者诊疗和医院管理造成巨大威胁为此,检验科应积极探索检测新方法,提升感染诊断的精准性,更好地应对耐药挑战。

作为新型抗菌药物最终落地使用的关键环节,张振宇教授对于新型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给出了建议。首先,需精准识别适用人群,对于高度怀疑相关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在检测结果出来前结合流行病学数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但检测结果明确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用药;其次,需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其疗效,包括不同剂量、感染部位及联合用药的效果;此外,还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在实际应用中,临床医生需要与药学部、感染疾病科和检验科的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同时,医院也需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明确处方权限和会诊流程,以防止滥用和耐药问题的产生,确保新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小结

冀召帅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全院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作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次参与讨论的四个部门——药剂科、感控疾控办公室、检验科和肝ICU,正是长庚医院践行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缩影,展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合理用药和院感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不仅关乎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更对全球微生物耐药性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其合理应用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冀教授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管理团队,强化多部门协作,拓展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并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与政策沟通。他相信,在全体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将不断取得突破,为患者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2024年细菌耐药监测网 [R], 2025.

[2] WHO. Global research agenda for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human health [J]. 2025.

[3]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1990-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with forecasts to 2050 [J]. (1474-547X (Electronic)).

[4] LEE Y A-O, BURTON C E. Eravacycline, a newly approved fluorocycline [J]. (1435-4373 (Electronic)).

专家简介


吴圣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执行主任、感控疾控办公室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市昌平区院感质控中心主任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2-2013年美国Sutter Health集团学习

学术任职:中国医院协会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营养代谢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急诊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

工作方向:急危重症的诊断与救治,临床营养,肾脏、肝脏、神经、呼吸重症,重症转运,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曾获荣誉: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个人

专家简介


张振宇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Liver ICU副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重症专业组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分会秘书长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

专家简介


李润青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主任技师/执业医师

学术兼职:

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NAS)医学实验室认可评审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委员

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论著5部

参与北京市、国家自然青年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首都发展/首都特色应用等多项课题

专家简介


冀召帅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剂科主任

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师

社会兼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昌平区药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副主任委员

北京药学会药品综合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风险信息管理分委会委员

北京市昌平区医学会药学分会委员

北京市昌平区社区处方点评专家组成员

《中国药房》青年编委、《intelligent pharmacy》编委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师》、《中国临床药学》审稿专

*'医学界'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