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摄影报道
“我见证了小区从建设、破败到改造的全过程,现在一回家心情美滋滋的。”
在内江龙珠茗苑小区焕然一新的广场上,58岁的江敏正娴熟地演示着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作为小区25年的老住户,这位曾经的建筑工人如今有了新身份——小区改造的“民间导游”。
龙珠茗苑小区航拍
家园蝶变:
从坑洼地面到有了健身器材
时光倒回,龙珠茗苑小区建设之初,江敏来到施工现场上班,启动卷扬机将物料送到施工中的楼层,干了七八个月。
“房子建成后,我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厅,一家人一住就是25年。”
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楼房功能本就不完善,再加上岁月洗礼,小区逐渐破败而杂乱。
地面坑坑洼洼,绿化带没有修剪,树木东倒西歪,车辆乱停乱放,电线、通信线路等一大股悬挂在外,尤其是下雨天污水外溢严重。
“以前根本不喜欢在楼下耍,环境卫生差,蚊子、老鼠多,家里蟑螂也多。”江敏回忆道。
转折始于2023年,龙珠茗苑小区被纳入内江城市更新项目。
“原来的设计方案里,这块空地要改造成停车位。”江敏站在扭腰器的圆盘上,握着扶手,一边转动一边介绍,她和邻居们提交的改造建议书,最终让小区新增了健身区和休闲座椅。
随后,江敏还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导游,带领记者转了一圈。“你看,这里绿化带后移,空出的位置变成了停车位。”“新增了不少照明路灯,晚上出来散步方便多了”……说起小区的变化,江敏滔滔不绝。
江敏牵着邻居小朋友玩耍
城市更新:
群众需要什么就改什么
龙珠茗苑的蜕变不是个案。
近年来,内江市立足城市新区老区发展不平衡、老旧小区改造更新不足的实际,明确提出把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推进城市更新上来,探索推动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内江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改造新路子。
对此,高新区胜利街道新立社区党总支书记廖厚新深有感触:“从最初的坝坝会冷场,到后来居民主动提建议,这种参与感的转变才是城市更新的最大收获。”
从建筑本体修缮到小区环境整治再到服务设施提升,按照“群众最需要什么就改什么、什么条件差就改什么”的原则,当地将面子、里子、底子三手共抓,对老旧小区建筑屋面、外墙、楼梯、消防设施、院坝等公共部位实施维修更新,强力整治城市“蜘蛛网”等问题,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和环境。
有数据显示,内江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19个,改造老旧燃气管道约105公里。建成停车场40个,新增停车位3648个、充电桩146个。新(改)建“甜城绿道”30公里、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公共绿地约40万平方米。
站在新铺设的透水地砖上,江敏指着重新规划的停车位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回家,看到整洁的环境就觉得舒心。”这句朴实的评价,恰是内江“把城市更新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理念的最佳注脚。
随着“美好生活在‘蔗’里”的深入报道,更多这样的焕新故事正在甜城大地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