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之前我们用一篇文章讲述了晋国曲沃小宗用67年血腥政变取代翼城大宗成为晋国国君的故事。

曲沃代翼,让周朝建立宗法制中“大宗不可僭越”原则被践踏。

这让晋国公族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更致命的是,同时曲沃代翼树立了一个“榜样”,小宗可通过武力篡位。



晋武公的继任者晋献公,对此深怀恐惧……

献公的忧虑

晋献公是在曲沃武公统一晋国两年后即位的,依照曲沃武公以及晋献公几位公子的年龄来推算,晋献公此时正值壮年。

初登大位的晋献公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而他身边的宗族们却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功臣元老,这就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依据《左传》记载,晋献公即位初期面临着被“桓庄之族”逼迫的局面。

《左传》: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

这个情形,跟我们之前文章中讲述的晋昭侯即位时,受曲沃桓叔压迫的场景颇有些类似。

真可以说是,天道好轮回。

这里的“桓庄之族”,指的是晋献公的近支亲族。

其中的“桓”是就是指他的太爷爷曲沃桓叔,“庄”就是他爷爷曲沃庄伯。

他们的后裔中除了晋献公他爹武公一系之外的其他子嗣后裔,被统称为“桓庄之族”。



桓庄之族在之前的内战中与武公一系同仇敌忾,为曲沃最终统一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功勋贵戚的安置问题就成了新统一的晋国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些人你封不封?如何分封?在大规模的利益分配前,如何保证公平?

这些问题,让晋献公绞尽脑汁。

最致命的是,晋献公刚继位,声威不足以服众。

就算他提出了方案,又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吗?到那时,会不会有人不服,站出来反对。

要知道,曲沃小宗正是通过内斗取代了大宗。



晋献公深知,若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放任公族壮大,自己也可能重蹈覆辙。

靠着谋反上位的人,绝不能容许任何后来者效仿的可能性。

于是,一场针对公族的清洗拉开序幕。

士蒍的毒计

正在晋献公无计可施的时候,士蒍出来说话了。

士蒍是晋国的异姓大夫,跟这些人都没有血缘关系,纯纯一外人。



士蒍向晋献公献策了:“故晋之群公子多,不诛,乱且起。”

说的很明白,杀掉并斩草除根!

这个建议,在当时来说有点惊世骇俗了。

虽说,春秋时期宗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事迹屡见不鲜。

但是,还没有谁狂妄到敢把整个公族连根拔起。

周代的宗法制讲究的就是“亲亲尊尊”,国家本身就是通过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构建起来的。

在这个框架之下,没有明确的罪行,还要杀掉至亲和地位尊贵的人。

晋献公在舆论上会承受到很大的压力,这可能是另一条通往毁灭的路。

更何况,“桓庄之族”个个都是拥有重兵的功勋贵戚,人家不会傻站在那里让你随便砍的。

诛杀功臣,向来是一项宏达且危险性极高的系统性工程,稍有不慎即遭反噬。



就在晋献公犹豫不定之时,士蒍又提出了进一步的方案。

士蒍说道:国君只需要除掉他们之中的领袖就好了,其余的公子也就好对付了。

《左传》: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

士蒍大概称得上是一个深谙人性的行家里手,也是一个心理学高手。

“桓庄之族”中,“富子”是他们之中那个具有超强意志和决断力的领袖。

而士蒍要做的就是打破“富子”身上的光环,并进一步压低整个群体声量。



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士蒍于晋献公六年首先与“群公子”合谋赶跑了“富子”。

第二年,又如法炮制杀死了游氏的二子,第三年将游氏合族消灭。

头狼没了,狼群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聚邑的围杀

“富公子”被清除之后,“群公子”之间互相猜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了。

这正是士蒍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的焦虑情绪被充分释放出来,内心中充满了非理性情绪的时候,便是实施计划的最佳时机。



献公八年,士蒍以国君的名义,将诸公子安置到绛都南部的聚邑。

以为论功行赏的好日子终于来临了,这些公子们个个都欣喜若狂。

他们没有等来晋献公的分封,等来的却是手拿屠刀的卫兵。

这些在曲沃代翼战斗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公子们,除了韩万在武公时期获得了封地而得以幸存。

其他人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任何一点印记,只有他们集体的称谓“桓庄之族”为后人所知。

晋献公诛杀桓庄之族的灭亲之举实在是骇人听闻,在中原大地激起了滔滔巨浪。

担当天子卿士的虢君起兵伐晋,意欲伸张正义。



但,此时统一的晋国,已经不是虢国可以对付的了。

晋献公用最残酷的手段,以最惨烈的代价,摆脱了公族势力的操控,保证了君权的稳固。

同时,也让晋国在礼崩乐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晋国“国无公族”的悲剧,本质是一场制度与人性的博弈:晋献公防内乱,不惜自断臂膀,却未预见异姓卿族的威胁。

底线一次被打破,后面就能打破无数次。



人性是贪婪的,卿族在权力真空下迅速膨胀,最终反噬了晋国公室。

任何制度若只堵不疏,都终将引发更大的危机。

晋国以“绝公族”求稳定,却因缺乏制衡力量,走向自我毁灭。

这不仅是晋国的教训,更是历代王朝兴衰的缩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