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战略博弈不断升级,双方在经贸、外交乃至军事等层面的对立日益凸显。特朗普执政时期,美方在高关税、大规模军演以及对台问题上,采取了更为直接且强硬的 “极限施压” 手段。尤其是在贸易战未能迫使中国屈服后,美方开始转向军事威慑。美国军方预算大幅增加至1万亿美元,宣称用于应对中国崛起的 “战略威胁”,与原计划每年削减8%形成鲜明对比。
2025年4月9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 - 博伊尔中将宣布,美军即将在太平洋举行多军种大规模联合作战演习,旨在对美军战斗力进行 “压力测试”,并直言做好了 “今夜就要开战” 的准备。此前,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问日本和菲律宾,意图强化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部署,进一步将菲律宾、日本捆绑在 “亚太战略” 体系内,为可能的军事对抗做准备。
近期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是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强化大国竞争的手段之一。特朗普认为,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降低别国商品竞争力,能够扶持美国本国产业,进而在全球市场与中国竞争,并解决本国军工产能问题。然而,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秩序,违背市场规律,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对美国自身经济和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的步步紧逼,预示着双方摊牌时刻的临近。美国已孤注一掷,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而中国则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这一背景下,中美之间可能的摊牌方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美国围堵失败,承认中国地位
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对中国发起多轮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核心目标是推动中美脱钩。但实际交锋后,美国发现自身损失远超预期。拜登政府上台后,放弃 “脱钩论”,提出模糊的 “再挂钩” 概念。这表明,中美全面脱钩并未能如美国所愿成为战略摊牌的现实路径。
美国难以实现全面脱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现代化体系,在全球市场和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美国既无法在短期内破坏中国的产业优势,也难以培植新的力量取代中国。例如,中国是众多关键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端制造业,中国的产品供应能力和市场影响力难以被轻易替代。
若中国能在未来十年内成功抵御美国的战略压力,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战略摊牌结果:美国最终承认中国的崛起,结束这场世纪之争。当前,中国在诸多方面正展现出曾助力美国登上世界霸主地位的优势。二战后,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一半以上,从而主导西方世界。如今,中国通过产业现代化,工业体系完备,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区域自贸区建设,降低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分散外部风险。例如,“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辐射力。相比之下,美国在围堵中国时面临国际合作困境。以往围堵俄罗斯时,美国能在西方世界达成一定程度的政治共识,但在针对中国时,西方国家态度不一。
从过去几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措施来看,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这反映出西方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较高,对制裁后果有所顾虑,使得美国构建反华国际阵线的努力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的铁杆盟友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足以遏制中国的强大合力。
二、美国的新冷战决胜负
自将中国定位为对手以来,美国精英层充斥着冷战思维,试图在本世纪复刻上世纪末击败苏联的 “辉煌”,开启新冷战模式。新冷战主要表现为选边站、拉小山头、搞孤立,通过拉拢更多国家营造战略优势,并将这种影响渗透到各个竞争领域。
俄乌战争中,美国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便是新冷战策略的典型应用。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制造乌克兰危机,联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群殴,试图削弱俄罗斯。如今,美国试图将类似模式复制到中国周边。在俄乌战争尚未结束时,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发起关税战,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意图,即通过极限施压扭转自身在与中国竞争中的不利态势。
新冷战在中美之间似乎已难以避免。美国希望在尚有一战之力、中国尚未完成战略目标的时间窗口内决出胜负,因此不断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频繁触碰中国红线,促使战略摊牌加速到来。这场新冷战的结果具有重大不确定性,可能使中美实现某种程度的共存,也可能导致美国国际地位的衰落,沦为历史的注脚。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科技封锁等手段限制中国发展,但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中国在高端制造业、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逐步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同时,中国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推动内需增长,降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中国持续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军事现代化水平,拥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区域拒止能力。面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挑衅,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军事演习、岛礁建设等举措展示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和能力。
三、美国敢对华开战的几率有多大?
尽管中美都力求避免正面军事冲突,但局部军事摩擦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在东亚地区,如南海、台海和钓鱼岛等方向,试图寻找切入点对中国进行军事威慑。然而,这些行动都伴随着巨大风险。
在南海,中美海军近距离接触频繁,容易因意外事件引发军事交锋。例如,近年来双方舰机在南海的对峙事件时有发生,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局势升级。在台海问题上,美国不断挑战中国红线,支持 “台独” 势力,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一旦中国因美国的挑衅而采取断然措施,美军将陷入两难境地:出兵干涉可能引发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后果不堪设想;不出兵则意味着美国将被彻底挤出西太平洋地区,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将遭受重创。
钓鱼岛问题的风险则更多源于美国对日本的纵容。美国为日本松绑,使其野心膨胀,增加了日本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日本在钓鱼岛周边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试图挑战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这无疑增加了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虽然中美正面交锋并非双方首选,但南海、台海和东海方向的任何一个热点问题都可能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中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提前做好周全准备,以应对可能的军事威胁。
从大态势看,中国海防基本盘稳固。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着重推进大战略布局,除解决家门口的安全隐患外,更要将重心放在西部突围方向,营造更有利的战略态势,迎接中美战略摊牌。
在西部方向,中国致力于推动俄罗斯-中亚-中国区域一体化,保障中欧陆上大通道的安全。这不仅有助于加强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拓展国际市场,还能提升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影响力。同时,中国积极建设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如中巴经济走廊和中缅通道,这些通道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纽带,更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地缘战略安全的关键。通过巩固这些通道的安全,中国能够增强自身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等传统海上通道的依赖。
此外,中国强化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并稳定中东这一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地。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中国能够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同时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应适时转守为攻,主动抢占重要战略制高点。中美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意味着战略摊牌日益临近,美国已在积极准备和部署,中国必须以积极姿态应对,在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