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眼下正是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期,在邹城市的农田上空,无人机化身“空中医生”,实现“一键起飞作业”,盘旋、打药、施肥、巡田各种功能应有俱有,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利器。


“最后一趟,600亩植保马上结束!”在邹城市郭里镇高李村一处麦田里,操控无人机的技术人员张体柱站在田埂边操作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倒入农药、启动机器、精准飞洒……随着阵阵旋翼轰鸣,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参数,以8米/秒的速度精准打药,10分钟就可以完成30亩地的打药任务。张体柱告诉记者,这台无人机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可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喷洒农药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施肥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传统人工几天的活,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

张体柱介绍的无人机是今年刚刚在邹城市粮丰供销农机合作社采购的新机器,他还免费参加了合作社举办的无人机辅导培训课程,学习产品性能、操作流程、维护保养等关键实用技术。“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无人机技能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爱玩儿农机的农村人才加入社会化服务,让农机人的潜力全面发挥。”90后合作社理事长陈宝磊介绍,目前,他们拥有无人机102台,自有飞手50余名,外聘飞手70余名,大多是“85后”。


据了解,这家合作社入选了济宁市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是一家集新技术示范推广、机械植保统防统治、农机农资购销、土地托管、综合农事服务为一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探索应用无人机的过程中解锁了更多“云端生产力”。2018年,合作社成立植保飞防大队,边作业、边示范,让农户充分了解植保无人机的作业优势,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农业生产服务。无人机飞防植保年均节约化学农药使用量30%、用水量90%,防治效果较传统机械防治提高20%,年创造经济效益63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4.5万余元。

目前,邹城市无人机保有量达到157台,农业无人机飞手160余名,年均作业面积高达600万亩次,植保机械化水平高达95%。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科技支撑,为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杜中元表示,该市将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育、应用拓展等方式,推动低空经济和智慧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低空经济农机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农机领域新质生产力。

(通讯员 王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