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外地几个朋友相约来延安,我反复地思考,如何讲述延安。延是绵延赓续,是薪火相传;安是安之若素,是山河安澜。

车刚下高速,友迫不及待地询问:“先去哪里!”

“宝塔山。”我毫不迟疑地回答。


站在宝塔山顶,延安城犹如一幅铺展在黄土高原褶皱中的水墨长卷。延河泛着粼粼波光,河畔的垂柳轻摆,恍惚间与杜甫笔下“延州城头柳拂云”的旧景重叠。远处凤凰山与清凉山如两扇屏风,守护着层层叠叠的建筑群,延安以他最朴素的姿态,将红色记忆、黄土文明与现代活力糅合成独特的文化盛宴,让人在时空交错的迷醉中,触摸到民族精神最深处的脉动。仰望宝塔山,塔身悬挂的铜铃随风而唱,唱着千年烽烟、唱着革命歌谣。

走下宝塔山,沿延河溯流而上,清凉山斑驳的佛龛与弹痕在砂岩里相拥而眠,记录着过去的一切。推开延安新闻纪念馆,那油墨的味道依然浓烈,油印机在玻璃后喘息,锈迹沉默如史前化石,铅字排列成行军阵列,在泛黄的纸页上发起冲锋。窑洞深处,电台仍在跳动,摩尔斯电码穿透硝烟,某个频率突然与5G信号共振,在云端生长出新的年轮。


路过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我们没有过多停留,只向伟人的铜像深表敬意,因为哪里的陈列过于厚重,我想把最美的故事留在最后。

杨家岭的窑洞群静默地匍匐在山坡上,土黄色的墙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窑洞里煤油灯还留着烟熏的痕迹,那痕迹还拓印着伟岸的剪影,恍然还能听见《论持久战》的余响在穹顶回旋。中共七大会场里磨损的木椅,至今留存着思想碰撞的温度。


行走在枣园的碎石小径,当指尖抚过窑洞粗粝的岩壁,仿佛触碰到了那段用煤油灯照亮信仰的岁月,风在诵读褶皱的《解放日报》,在暮春的榆钱雨里沙沙作响。枣园深处,那些整齐的菜畦泛着油绿,篱笆上攀着二十一世纪的牵牛花。讲解员姑娘的红围巾被风吹起时,恍惚与照片里纺线姑娘的发辫重叠。当年那些握枪的手摇动纺轮,让棉线在硝烟里织出春天的经纬——原来最坚韧的灯塔,是纺锤旋转时不肯停歇的弧光。

在抗大旧址,斑驳的黑板上依稀可辨“实事求是”的粉笔字迹。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油灯下研读《论持久战》,用马兰纸笔记本记录真理的火花。


鲁艺旧址斑驳的墙面上,一批文艺青年正在创作全息投影壁画。礼堂残存的半堵土墙倔强挺立,砖缝里钻出几茎野草,倒像是天然的简谱符号。忽有山那边飘来信天游,悠长的拖腔里,我们听见丁玲的钢笔在粗麻纸上沙沙游走,听见冼星海的黄河咆哮着漫过五线谱,在新的时代里获得永生。


暮色垂暮,延安大剧院的外墙在暮色中渐次亮起。曲面LED屏上舞动的安塞腰鼓,与建筑内部穹顶绘制的星图遥相呼应。穿堂风掠过智能温控系统,竟将《白毛女》咏叹调与量子计算机的嗡鸣,糅合成奇异的时空和弦。实景演出的《延安保育院》运用5G技术重现战火中的温情,让人流连忘返。

走出大剧院,延安的夜市在灯火阑珊里苏醒,这里不是霓虹与玻璃幕墙的狂欢,而是窑洞灯火与炭火烟气编织的古老叙事,是辣椒油滴进历史缝隙时溅起的星火,是千百年来未曾熄灭的人间烟火。

第二天,原计划还去西北革命纪念馆感悟沧桑岁月、去南泥湾领略层层梯田托起的生态画卷,去新城解密每块土地镌刻的时光密码......但因朋友的一个电话,他们只得提前返程,留下我一人在风中,继续吟唱延安故事......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学顾问 :魏新怀 刘虎林 高延平 刘玉东 张湛武

主 编 :刘 亮

副 主 编 :白海平 吴生斌

执行主编 :李绥宁

解说编辑 :陈 军

播 读 :刘 静

图文编辑 :高 鑫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