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现代化骆驼养殖基地,成为当地农牧户增加收入和提高嘎查集体经济的“金色沙舟”。阿拉善右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阿拉善右旗依托骆驼产业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重驱动,激发农牧民参与骆驼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阿拉腾敖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金豆表示:“骆驼产业已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农牧民收入显著提升,集体经济均达到预期目标。”

“去年的收入很好,我们家里的骆驼有200多峰,产奶母驼有80多峰,日均产奶量在220公斤左右,一年大约送了80多吨驼奶,纯收入100多万元。”牧民色尔格林说。

近年来,内蒙古民委加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实施产业项目1225项,直接受益群众达117.33万人次。项目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群众参与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优势,助推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助力各族农牧民不断增产增收。

开展和美村寨建设行动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过去村里道路泥泞,出行不便,村民收入仅靠种地和土地流转。如今,路修好了,不仅盘活了经济,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许多外出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为村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呼和浩特市甲兰板村民刘秀说。

内蒙古民委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28.8万元,支持甲兰板村实施小型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村寨旅游项目。

项目坚持“文旅+农业”、“文旅+业态”双轮并进,帮助村集体经济增产增收,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为各族群众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助力共同富裕。和美村寨建设实现了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双融合、双推进”,村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甲兰板村露营地。甲兰板村供图

内蒙古民委选定27个旗县(市、区)开展和美村寨建设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着力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宜居宜业和美村寨,助力全区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试点建设 助力共同现代化

国家民委确定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兴安盟科右前旗、赤峰市巴林右旗开展共同现代化试点。3个旗(区)扎实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积极探索示范经验,推动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乌兰毛都草原上骏马驰骋,归流河湿地群鹤翩跹。科尔沁右翼前旗以“四季全时”旅游体系激活生态价值——春日的杜鹃花海、夏季的那达慕狂欢、秋季的五彩林海、冬日的冰雪秘境,配合20余项品牌节庆活动,形成“全域皆景区、四季有看点”的文旅崭新格局。

科尔沁右翼前旗聚焦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设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区、兴边稳边固边模范区等,打造“两区一窗口”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内蒙古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央财政持续安排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各族群众的深切关怀。内蒙古自治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赋予‘三个意义’要求,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分享”好习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