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月薪三千招不到农民工,但能招到大学生"这句话在网上流传的时候,总有人拍着大腿感叹:"看看现在大学生都泛滥成什么样了"。

但把学历贬值的锅甩给大学生数量多,就像怪菜刀太锋利导致有人切到手,根本找错了责任主体。

先说个冷知识:2025年全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预计占15%,本科6%,研究生0.6%。

这相当于在100个人里,能凑齐打麻将的本科生都很难,要找博士得跑遍整个乡。我老家某村,考上211的都够在村委会门口挂红榜,像读到985研究生的,直接承包了村里五年的升学宴谈资。这种学历结构,说"大学生太多"就像在早高峰地铁上说"这届乘客太挤",根本不是人的问题。

补习班大战最能说明问题本质。十年前周末补课是"特长生"专利,现在连乡镇中学都在搞周末特训。

我侄女去年高考,他们班人均三个补习班,结果全班本科率还是和五年前持平。就像在电影院,前排观众站起来看,逼得后排也得站起来,最后全场站着看完整场电影,录取分数线就是这么被补习班抬高的。学历贬值同理,不是大学生变多了,而是竞争赛道变拥挤了。

就业市场的变化更值得玩味。十年前银行柜员岗二本就能进,现在非985硕士简历直接进碎纸机。

但仔细看数据会发现,2023年资产过百亿的企业数量比2018年少了12%,而同期高校毕业生增加了28%。

就像音乐椅游戏,椅子在减少,抢椅子的人却在增加。我学金融的亲戚去年秋招,发现某股份制银行管培生岗招10人,收到的清北复简历就有200份,这哪是大学生太多,分明是好岗位太少。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我一个亲戚去年毕业在家躺了八个月,不是找不到工作,是看不上月薪五千的offer。她原话是:"我寒窗十六年,总不能和初中毕业的表哥赚得差不多"。结果啃老半年后,还是去了当初看不上的公司。

统计显示65%辞职是主动选择,有人上午领工牌下午就提离职,理由是"公司咖啡机只有美式"。这种宁可家里蹲也不将就的心态,让用工市场出现了诡异现象: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双方隔着期望值的鸿沟大眼瞪小眼。

结构性矛盾才是问题核心。建筑工地日结300招不到小工,写字楼里大学生拿着5000月薪做PPT。不是学历不值钱,是值钱的赛道在缩水。

十年前土木工程是王牌专业,现在设计院新人工资还没外卖骑手高。我高中同学985机械专业毕业,现在转型做直播教机械制图,比在工厂画图多赚三倍。这就像沙漠里的矿泉水,在超市卖两块,在沙漠卖两百,关键看你在什么场景兑现价值。

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副作用逐渐显现。高校扩招像开闸放水,但社会需求还是那几亩田。我导师带的研究生,有跑去卖保险的,有开奶茶店的,真正留在本专业的不到三成。

更魔幻的是某三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占全校三分之一,就因为这个专业办学成本低。这种"教育工厂"式培养,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学区块链,计算机系在教二十年前的编程语言。用人单位看着五花八门的毕业证,只能简单粗暴地用学历等级来筛选。

解决之道不在控制大学生数量。就像不能因为菜市场白菜滞销就禁止种白菜,关键要打通产销链路。

德国双元制教育值得借鉴,慕尼黑某技校,学生上午学数控编程,下午在宝马车间实操,毕业直接进厂。反观国内职校,还在用386电脑教CAD绘图。当蓝领工程师能体面生活时,谁还会挤破头去争写字楼隔间?

破解困局的关键钥匙,藏在产业升级和扩大外贸里。

某大厂2023年研发投入1647亿,直接催生7.6万个高薪岗位;某车卖爆全球,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操作员年薪开到15万。这些案例证明,当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时,自然会长出匹配学历价值的岗位。

八十年代外贸爆发期,广交会上一个订单能养活三家工厂,没有毛衣战的时候,某头部电商主播对着手机吼两句,创造的就业可能比整个产业园都多。

在苏州工业园,某半导体企业给应届硕士开28万年薪还招不满人,不是学历贬值,是高端制造产能还没完全释放。等哪天我们的光刻机真能对标ASML,生物医药追上辉瑞,那时候别说15%的大学生,就算翻个倍也不够用。

说到底,学历贬值是面照妖镜,照出的是产业升级滞后、教育资源错配、职业观念冲突的复合病症。

下次再听说"研究生送外卖"的新闻,别急着嘲笑"读书无用",该问问为什么外卖平台算法工程师岗位只要常春藤毕业生,而我们的产业升级还养不起更多高价值岗位。

当有一天,修芯片的工程师和修水管的工人能获得同等尊重,才是学历真正回归本质的时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