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份漂亮的数据和报告、空洞的安慰和鼓励,而是具体的人与现实赤身肉搏后的坦诚,来自真实求职故事的情与志。」
“毕业生薪资调查抽象到我了”
近期,各大高校非官方平台陆续发布了民间毕业生薪酬调查,作为官方数据的补充,因其内容的生动抽象且接地气、与现实认知的落差引发了网友热议。
有人在“过来人经验”中获得激励,也有人在“放下尊严什么都有了”的话语中察觉荒诞的杀青感。
(中南财毕业生薪酬调查第6期评论区)
一份不到十个题目的问卷调查,将毕业生的现状压缩为一份份匿名的样本,在官方数据的均值统计和机构广告的成功叙事之外,保留一份属于个体的真与志。
在“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中,我们看见彼此的狼狈、焦虑和不甘,也更懂彼此的坦诚、价值和野心。
比起一味地强调“00后整顿职场”“00后吃相难看”,00后的处境究竟如何?我们需要平视中对话,更需要听见被化约的普通人的声音。
某种意义上,民间毕业生薪酬调查的普遍,正表明年轻一代没有放弃追问个体样本的真实性与多元性,人们不再囿于固有的人生模板,而是在认清现实后,摆脱“成功公式”的迷雾,寻找属于普通人的答案和建立新规则的可能。
1
均值之外,打捞个体的情与志
年年都有毕业生薪酬调查,可对于均值统计的报告,年轻人越来越不愿买账。据麦可思2024版就业蓝皮书,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050元、4683元。然而这些数字并未获得普遍认可。
(网友对机构报告中平均月薪取值的不满)
有人调侃称“对不起,我拖后腿了”,有人质疑“这是均值的话,那我月薪3000算什么”,也有人对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真实性表示不满,“有没有普通人的收入参考?”
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非官方组织的民间毕业生薪酬调查,诸如校园墙、球知道、情报站等平台,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起来,成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的关注焦点。
(公众号里各高校非官方组织发布毕业生薪资调查)
一方面,在读大学生渴望通过毕业生薪酬调查获得职业规划的参考,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寻找认知锚点;另一方面,在机构报告和升学广告亦真亦假的高光数据间,人们陷入认知落差的焦虑和现实中的无力感。
正因此,民间毕业生薪酬调查的意义,并非重复“平均月薪一万起步”均值叙事中的光鲜亮丽,而是补充缺席已久、属于同温层里平凡大多数的声音。它是一种参考,一次忠告,也是一声祛魅和解构的回音。
(华小科情报站毕业生薪酬调查投稿)
有人说“老乡,外面其实没下雨”,呼吁大学生摆脱对求职的恐惧滤镜;有人提醒大家走出“学历高就意味着高薪”和“大厂光环”的迷思,给陷入“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困境中的年轻人一种新的求职视角。
(网友对大厂光环祛魅)
诸如“文科生拿电工证”“非洲外派年薪45万”等非典型路径的出现,打破了“应届生-白领-管理层”单一职业脚本。
(中南财毕业生薪酬调查第6期投稿)
不过,对数据的敏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疑惑,“是不是少打了个小数点?”“是不是多打了个零?”
(评论区网友们对150万薪资存疑)
对于问卷收集的数据也并非全然可信,有投稿者坦白是为了抽象夸张了数据,也有人怀疑内容是否仅是吸引流量之举。
(有网友称800万薪资为抽象整活非真实数据)
事实上,毕业生薪资调查问卷就像洞穴隐喻中的暗影,人们试图透过样本勾勒出就业环境的全貌,却始终存在认知的局限。
正因如此,数据的局限让网友将关注点转向那些来自学长学姐的寄语。虽然这些话语并不比数字更为清晰,却承载了更多情感和价值,让人们看见数字之外,看见个体沉浮的情感与志向。
(南审球知道投稿中有关财经领域的经验分享)
有的投稿者会分享求职经验和职业规划,也有人会分析行业前景、专业出路,还有人会分享自己当下的心境,在激烈的就业中,主动选择按下暂停、投入自己喜欢的志业,建议大家去做“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要痛苦地赚钱”。
(人大小喇叭投稿强调“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份漂亮的数据和报告、空洞的安慰和鼓励,而是具体的人与现实赤身肉搏后的坦诚,来自真实求职故事的情与志。
无论外面有没有下雨,我们终究要走出去看看,直到成为下一个投稿者,怀揣着我们自己的情与志。
2
“无用”:抛却标签叙事的自我归因
当下,抽象玩梗成为年轻人对现实祛魅后寻找情感寄托的方式,借由调侃,将对现状的不安转移到幽默之中。从“xxx人的九大结局”的标签,到“原来是我的工资啊,我还以为验证码呢”的话语,越是轻飘飘越却是映射来自现实的重击。
(网友玩梗“原来是发工资了,还以为验证码呢”)
在众多自嘲和调侃中,伴随而来的标签效应让许多年轻人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文科无用论”“学土木的快跑”“谁的三千粉领掉了”“建筑天坑”等标签,既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专业的偏见,形成新的就业歧视。
(网友调侃粉领学士服月薪三千)
这些抽象的自嘲本身是一种情感宣泄,年轻人借以表达对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与不满,然而无形中也将这些标签内化为身份的烙印,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
人类学学者袁长庚曾在南风窗访谈中谈到“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比较害怕某一个标签或者身份被创造出来,因为它几乎无一例外地就会把人归因,然后做简化,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偏见出现。”
(问卷样本中清一色劝退土木专业)
在“专业无用”的标签叙事中,求职的青年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丧失信心,对自我价值感到迷失。求职不顺后,又回溯到专业无用的思考回路中。由此,陷入否定-遇挫-否定的恶性循环中,消磨了探寻新的机会的勇气和心气。
这种困境更为直观地体现在薪资预期中,求职者在标签的身份认知中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低估对自己的报价,甚至在本不宽裕的筹码中,错失出场的机会。
(网友分享谈薪时缺少配得感的经历)
拉康曾说,个体一旦被命名,就消隐在符号背后。标签的存在,让人放弃探寻更深的本质,仅仅停留在对现实的不满与抱怨中。与此同时,也会因此遮蔽很多真实鲜活的可能性。
在一篇投稿中,来自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和学弟学妹分享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没有关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行业”。网友一边羡慕投稿者的松弛感,一边试着去认清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不愿再被标签束缚。
(网友对土木专业毕业生松弛感的感慨)
正因此,我们应该停止自我归因和简化,不要停留在对自身专业的懊悔和自我否定中,而是要追问,“那么,之后呢?”“还可以怎么办?”
3
“会赢的”:同温层的小小同盟
金爱烂在短篇小说《三十岁》里写道“然而现在,我也三十岁了。这期间,姐姐也度过了无法用几行文字概括的岁月吧?就像风带走了季节,岁月也从姐姐那里夺走了许多东西吧?轻而易举错过,无法单纯称其为‘机会支出’……”
(金爱烂《三十岁》摘录)
看到毕业生薪酬调查样本之下粗粝的现实,人们没法笑着置身事外,正在毕业生面前铺就的道路,也是下一届、下下届大学生将要面临的闯关之路,我们为他们的机会感到惋惜或鼓舞,也是在为自己的机会感到惋惜或鼓舞。
蔡康永曾在访谈中提到,当下年轻人把卡夫卡、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作人生导师,调侃其无异于毒药里找解药。事实上,人们并非完全以这些痛苦与荒谬为参照,而是试图在更深的绝望和困境中寻找遥远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抚慰。
(《只能喝酒图书馆》蔡康永访谈片段)
回到现实的文本,这些来自同温层真实而生动的民间样本所映射的,是一份份带着忧虑、挣扎与自省的答案。“给学弟学妹的话”,不再是金字塔顶尖居高临下的劝导,而是平视中的一种关切和同理心。
与之对比,一些长辈领导口中“为你好”的伪善、“必须考研考公考编”的说教,让年轻人感受到的是权力不对等的压迫感、吃到时代红利上位者的傲慢。
正如韩剧《毕业》中,剧中男主父亲责问主角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在大公司上班转而去教培机构,男主说“爸爸你生在幸运的时代,正常上班就能买得起这么好的房子。但今天的年轻人,还想重复父辈的路,那只能从现在住的地方搬到郊区。”
(韩剧《毕业》中主角对父辈时代红利的感慨)
“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这不再是个体的情与志,而是正在或将要成为毕业生作为共同体的情感与志向。
网友在情绪共振中看到彼此的脆弱、不甘,也珍视彼此的价值和野心。在现实处境的共识和共鸣中,建立“抱团取暖”的小小同盟,缓释焦虑,传递勇气和信心。
在不久前不合时宜拖欠实习生工资事件中,实习生当事人最后呼吁道“致那些年轻的,还在校园或初入职场,对这个社会充满真诚却也不安的你们:不用为此伤心,也不用为此停下脚步。未来还有更崭新和正确的事。期待和你们一起制定新世界的规则。”
(播客不合时宜拖欠实习生薪资事件实习生当事人的微博)
一位投稿者在薪酬调查中留言说“会赢的”,会赢吗?还不知道,至少,我们想要赢,不只是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的胜利。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南风窗:不招“疫情班”应届生,一种新的就业歧视出现